
詹石窗教授被聘任为中国道教学院特聘教授和第三届研究生导师
一、个人简介
詹石窗教授,1954年生,中国厦门市人。1982年获厦门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哲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哲学博士学位。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易经研究所教授、厦门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现任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委员、国家“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宗教史》首席专家之一、中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詹石窗教授具体负责四川大学哲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建设工作。招收博士生专业方向:⑴宗教学专业·中国道教;⑵宗教学专业·宗教学理论;⑶中国哲学·易学与道家文化;⑷中国哲学·儒家经学思想史。
詹石窗教授2015年11月13日被聘任为中国道教学院特聘教授和第三届研究生班研究生导师。
二、参与课题
詹石窗教授曾经作为主要骨干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道教史》的编写工作,作为唯一副主编具体组织开展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道教思想史》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百年道教研究与创新工程”、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百年道学精华集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道教文学通史”、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宗教思想的历史发展研究”等十多个课题。主要著作有《道教文学史》、《易学与道教思想关系研究》、《易学与道教符号揭秘》、《道教与中国养生智慧》、《道教文化十五讲》、《中国道家之精神》《中国道教思想史》(合作)四卷本等20余部,组织编纂《国学新知文库》等多系列大型学术丛书,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朱熹与<;周易>;先天学关系考论》等学术论文、文章近200篇。执行主编的《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获“中国图书优秀奖”。个人著作先后获得省部级奖10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
附录:承担国家项目
1.1989-1992,道教文学史(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费0.6万元。
2.1992-1995,易学与道教文化(负责人),国家教委社科基金项目,经费 0.8万元。
3.1996-2000,道教符号学(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费2.5万元。
4.1 996—1999,道教思想史(主要骨干),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经费8万元。
5.1997—1999,中华道藏点校(分卷主编),中国道教协会基金,经费5万元。
6.1997-1999,老子道德经通解(负责人),中华大道文教基金会经费10万元。
7.1995-1997,道韵系列丛刊(负责人),中华大道文教基金会经费,5万元。
8.2001.9-2003.10道教生态智慧与民俗文化,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8000元,在研。
9.2001.9-2002.5土楼:中华人文反应堆,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000元。
10.2001.12-2004.10,道教与中国养生文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万元。
11.2001.12-2004.10,道教生态思想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第二负责人,经费20万元。
12.1999-2002,道教文学史续编,香港蓬瀛仙馆资助项目,经费8万元。
13.2002年6月,《中国宗教通论》,列入十五规划国家级教材选题之中,经费4万元。
14.2004年6月,“中国宗教思想的历史发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费7万元。
15.2008年5月,百年道学精华集成,石竹山道院委托项目,经费100万元。
16.2008年5月,国学新知文库,省政府项目,经费15万元。
17.《百年道教研究与创新工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批准号09@ZH011,经费30万元,2009年。
18.《百年道学精华集成》,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批准号09JZD0005,经费80万元,2009年。
19.《老子道学研究》,上海城隍庙等单位支持项目,经费300万元,2009-2012年;
20.厦门朝天宫《道学教材》编写项目,经费80万元。
21.《百年道家与道教研究著作提要集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14ZDB118,经费80万元,2014年。
三、所获荣誉
由于辛勤耕耘,努力工作,詹石窗教授获得许多荣誉称号或奖励。1991年,被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1995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999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十佳之一)。2005年被聘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他作为主要撰稿人完成的《中国道教史》多卷本曾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个人著作《道教科技与文化养生》获得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道教文学史》、《道教艺术的符号象征》及主编的《道教文化新典》曾获得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执行主编的《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获得“中国图书奖”(中国出版界最高奖)和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作为副主编完成的《中国道教思想史》四卷本入选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并获得“四川省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主撰的《中国宗教思想通论》入选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获得广泛好评。个人专著《道教与女性》、《道教文化十五讲》先后被翻译为韩文,在韩国出版之后,引起很好的反响。韩国首尔大学宗教学系把《道教文化十五讲》作为该系“道教文化概论”课程的教科书。
附录:获奖项目
1.《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2004年12月,获得第14届“中国图书奖”。
2.《道教文学史》,1994年9月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独立承担。
3.《道教文化新典》,1998年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执行主编。
4.《易学与道教文化》,1998年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第一作者。
5.《中国道教史》,1998年获得国家优秀图书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999年,全国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本人为主要撰稿人之一。
6.《道教与戏剧》,获得卿氏学术基金会1998年度“中国道教文化研究优秀著作奖”
7.《道教艺术的符号象征》,获福建省第四届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00年10月。
8.《土楼:中华人文反应堆》,获得第五届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03年。
9.《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5年11月。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此书已成为厦门大学赠送国家领导人以及外宾的重要礼品。
10.《道教科技与文化养生》,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5年11月。
11.《道教科技与文化养生》,厦门市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5年8月。
12.《道教科技与文化养生》,全国高兴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年11月。
13.《道教与中国养生智慧》,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年。
14.《朱熹与周易先天学关系考论》,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9年。
15.《中国道教思想史》(四卷本),四川省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0年。
16.《中国宗教思想通论》,四川省第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2年。
17.《中国道教思想史》(四卷本),国家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奖,2012年。
18. 《中国宗教思想通论》,国家教育部“第七届全国高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奖”三等奖,2015年。
四、研究特点
詹石窗教授学术研究的特点是:第一,注重边缘学科的开拓。他以道教与文学、传统经学与道家,哲学与文化等边缘问题的开拓为突破口,故能具有创新。第二,注重引入新的研究方法,例如符号学研究法、文化哲学研究法都是作者注重的方法。
詹石窗教授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反响良好。《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五”科研规划汇编》的哲学类《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十五”规划》中指出:詹石窗关于“易学”与道教文化研究的成果“达到了海内外最高水平”。此外,有10多家报刊杂志也对詹石窗的著作进行介绍,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其成果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
五、詹石窗教授主要著作论文一览
(一)、著作
序号
|
著作名称及字数
|
出版社及书号
|
发表时间
|
备注
|
1
|
南宋金元的道教(16.3万)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9年12月
|
独立完成
|
2
|
道教与女性(9万字)
|
同上
|
1990年5月
|
独立完成
|
3
|
道教文学史
(46万,国家社科项)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1992年5月
|
独立完成
|
4
|
生命灵光(15万字)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1997年7月
|
独立完成
|
5
|
道教风水学
|
文津出版社
|
1994年10月
|
独立完成
|
6
|
福建文化概览(王耀华主编)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1994年 1月
|
主要撰稿
|
7
|
易学与道教文化(30.3万)
|
福建人民出版社
|
1995年12月
|
第一作者
|
8
|
仙话文学(7.3万)
|
香港学林书店
|
1089年5月
|
独立完成
|
9
|
历代游仙诗文赏析(7.3万)
|
香港学林书店
|
1989年12月
|
第一作者
|
10
|
中国道教史(国家重点项目)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1996年版
|
主要撰稿
|
11
|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
福建人民出版社
|
1990年9月
|
主要撰稿
|
12
|
道教与戏剧(20万)
|
文津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
1997年5月
2004年4月
|
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
|
13
|
锺吕仙脉与丹道养生(15万)
|
中华大道社
|
1997年8月
|
主编
|
14
|
道教术数与文艺(20万)
|
文津出版社
|
1998年12月
|
独立完成
|
15
|
锺吕信仰与文学艺术(18万)
|
中华大道社
|
1998年2月
|
主编
|
16
|
玄武精蕴(18万)
|
中华大道社
|
1998年8月
|
主编
|
17
|
玄武与道教科技文化(18万)
|
中华大道社
|
1999年2月
|
主编
|
18
|
道教文化新典(80万)
|
中华道统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
1996年8月
1999年5月
|
执行主编
|
19
|
金丹派南宗研究(甲,20万)
|
中华大道社
|
1999年8月
|
主编
|
20
|
金丹派南宗研究(乙,20万)
|
中华大道社
|
2000年2月
|
主编
|
21
|
金丹派南宗研究(丙,20万)
|
中华大道社
|
2000年8月
|
主编
|
22
|
南宋金元道教文学研究
(25万字)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2001年1月
|
独著
|
23
|
易学与道教符号揭秘(28万字)
|
中国书店出版社
|
2001年2月
|
独立完成
|
24
|
易学与道教思想关系研究
(26万字)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2001年3月
|
独立完成
|
25
|
方域道迹考原(20万字)
|
中华大道社
|
2001年2月
|
主编
|
26
|
净明闾山派与养生哲学
|
中华大道社
|
2001年8月
|
主编
|
27
|
新编中国哲学史(60万字)
|
中国书店出版社
|
2002年2月
|
主编
|
28
|
三玄与丹道养生(甲20万字)
|
台湾中华大道社
|
2002年2月
|
主编
|
29
|
三玄与丹道养生(乙20万字)
|
台湾中华大道社
|
2002年8月
|
主编
|
30
|
土楼:中华人文反应堆
(28万字)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2002年10月
|
主编
|
31
|
道教文化十五讲(30万字)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3年1月
|
独立完成
|
32
|
身国共治(30万字)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2003年4月
|
主编
|
33
|
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143万字)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2003年9月
|
执行主编
|
34
|
道教科技与文化养生(25万字)
|
科学出版社
|
2004年4月
|
独著
|
35
|
纪念安溪开先令詹敦仁论文集
(30万字)
|
蓬瀛仙馆出版社
|
2005年11月
|
主编
|
36
|
道教修行指要(15万字)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2006年2月
|
独著
|
37
|
中国宗教通论(63万字)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6年4月
|
主编
|
38
|
道教与中国养生智慧(50万字)
|
东方出版社
|
2007年12月
|
主撰
|
39
|
梦与道(上下册,80万字)
|
东方出版社
|
2009年5月
|
主编
|
40
|
中国道家之精神(30万字)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9年10月
|
第一作者
|
41
|
老子道德经通解(14万字)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2010年1月
|
独著
|
42
|
道教与女性(10万字)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2010年8月
|
独著
|
43
|
许地山《道教史》导读
(20万字)
|
凤凰出版社
|
2010年10月
|
|
44
|
中国道教思想史(四卷本)
|
人民出版社
|
2009年12月
|
副主编
|
45
|
中国宗教思想通论(63万字)
|
人民出版社
|
2011年
|
主撰
|
46
|
道教文化十五讲(韩文版)
(30万字)
|
韩国阿尔马出版社(Alma Publishing)
|
2011年
|
独著
|
47
|
老子学刊(第一辑,25万字)
|
巴蜀书社
|
2010年
|
主编
|
48
|
老子学刊(第二辑,25万字)
|
巴蜀书社
|
2011年
|
主编
|
49
|
道学研究(20万字)
|
香港蓬瀛仙馆
|
2011年第1期
|
主编
|
50
|
道学研究(20万字)
|
香港蓬瀛仙馆
|
2011年第2期
|
主编
|
51
|
八闽宫观通览(第一册,25万)
|
香港蓬瀛仙馆
|
2011年12月
|
主编
|
52
|
西游记解密(38万字)
|
巴蜀书社
|
2012年5月
|
独立
|
53
|
道教文化十五讲
(第二版,30万字)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2年8月
|
独著
|
54
|
八闽宫观通览
(第二册,25万字)
|
香港蓬瀛仙馆
|
2012年10月
|
主编
|
55
|
道学研究(20万字)
|
香港蓬瀛仙馆
|
2012年第1期
|
主编
|
56
|
道学研究(20万字)
|
香港蓬瀛仙馆
|
2012年第2期
|
主编
|
57
|
老子学刊第三辑(25万字)
|
长江出版社
|
2012年10月
|
主编
|
58
|
道学研究(20万字)
|
香港蓬瀛仙馆
|
2013年第1期
|
主编
|
59
|
老子学刊第四辑(25万字)
|
长江出版社
|
2013年12月
|
主编
|
60
|
八闽宫观通览(第三册,25万)
|
香港蓬瀛仙馆
|
2013年6月
|
主编
|
61
|
八闽宫观通览(第四册,25万)
|
香港蓬瀛仙馆
|
2013年6月
|
主编
|
62
|
八闽宫观通览(第五册,25万)
|
香港蓬瀛仙馆
|
2014年5月
|
主编
|
63
|
八闽宫观通览(第六册,25万)
|
香港蓬瀛仙馆
|
2014年10月
|
主编
|
64
|
百年道学精华集成·道医养生
(共八卷,480万字)
|
巴蜀书社
|
2014年4月
|
主编
|
(二)、论文
序号
|
论文名称
|
刊物及刊号
|
发表时间
|
备注
|
1
|
试论《参同契》对纳甲法的应用(11000字)
|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5辑
|
1984年12月
|
独立完成
|
2
|
李道纯老学浅析(10000字)
|
船山学报
|
1986年6月
|
第二作者
|
3
|
道教与周易的关系初探(12000字)
|
周易纵横录,湖北人民出版社
|
1986年11月
|
第二作者
|
4
|
灵宝真文的内容与结构之分析
(9000字)
|
宗教学研究(核心刊物)
|
1986年第1期
|
第一译者
|
5
|
拓荒者的脚印(3600字)
|
中国社会科学(权威刊物)
|
1986年第5期
|
署名史冲
|
6
|
老学重玄宗简论(8500字)
|
世界宗教研究(权威刊物)
|
1987年第3期
|
独立完成
|
7
|
心法与易学(9000字)
|
哲学研究(权威刊物)
|
1988年第11期
|
第二作者
|
8
|
全真道的创立及其特点(8500字)
|
中国哲学史研究(权威刊物)
|
1988年第3期
|
独立完成
|
9
|
道教与自然辩证法(9000字)
|
宗教学研究
|
1988年2-3期合刊本
|
独立完成
|
10
|
道教与女性崇拜(5500字)
|
宗教学研究
|
1988年第1期
|
独立完成
|
11
|
许逊与净明道之改革(17000字)
|
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
三联书店
|
1988年出版
|
第二作者
|
12
|
净明道新探(10000字)
|
上海道教
|
1988年11月创刊号
|
第二作者
|
13
|
从方志资料看闽台道教的关系
(6300字)
|
文献史料丛刊第一辑
福建地图出版社
|
1988年12月
|
独立完成
|
14
|
遁甲之学符录化(13000字)
|
周易研究
|
1988年第2期
|
独立完成
|
15
|
正传别传二重化(10500字)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
1988年第1 期
|
独立完成
|
16
|
论三一教的道教色彩(16000字)
|
世界宗教研究
|
1989年第3期
|
独立完成
|
17
|
论朱熹对道教的影响(9000字)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
1989年第1期
|
独立完成
|
18
|
关于净明道的形成刍议
|
道教文化新探
四川人民出版社
|
1989年版
|
第二作者
|
19
|
阐释周易本旨的一部力作
(5500字)
|
福建论坛
|
1989年第5期
|
独立完成
|
20
|
从苏颂诗文看北宋朝廷与道教的关系(9000字)
|
福州师专学报
|
1990年第3期
|
第二作者
|
21
|
十洲构想与易学(5000字)
|
福建论坛
|
1990年第1期
|
独立完成
|
22
|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气功趣谈
(4000字)
|
文化春秋
|
1990年第11期
|
独立完成
|
23
|
中晚唐传奇小说与道教(13000字)
|
宗教学研究
|
1990年3-4期合刊本
|
第一作者
|
24
|
金代诗歌与道教(7000字)
|
宗教学研究
|
1991年3-4期合刊本
|
第一作者
|
25
|
道教教育考述(8000字)
|
教育评论
|
1991年第4期
|
独立完成
|
26
|
易学与道教文化的融通关系略论(10000字)
|
哲学研究
|
1992年第8期
|
独立完成
|
27
|
阴符经与周易(17000字)
|
道家文化研究,第2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92年8月
|
独立完成
|
28
|
试论道教与梦幻诗歌的关系
(13000字)
|
世界宗教研究
|
1992年第3期
|
独立完成
|
29
|
李光地与易学(10000字)
|
李光地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
|
1993年5月
|
独立完成
|
30
|
论易学义理派对道教的影响
(12000字)
|
中国哲学史研究
|
1993年第2期
|
独立完成
|
31
|
火与灶神形象嬗变论(15000字)
|
世界宗教研究
|
1994年第1期
|
第一作者
|
32
|
青乌·道教与生殖崇拜论
(8000字)
|
民间文学论坛
(核心刊物)
|
1994年第2期
|
独立完成
|
33
|
吴筠师承考(3000字)
|
中国道教(核心刊物)
|
1994年第1 期
|
独立完成
|
34
|
元代道教戏剧的象征性(8000字)
|
中国典籍与文化(核心刊物)
|
1994年第1 期
|
独立完成
|
35
|
道教小说略论(20000字)
|
道家文化研究第4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94年6月
|
第一作者
|
36
|
吕岩生平著作考(3000字)
|
上海道教
|
1994年第1 期
|
独立完成
|
37
|
对王煜评《道教文学史》的几点意见(7000字)
|
汉学研究(台湾)
|
1994年第2期
|
独立完成
|
38
|
论易学与道教文化相关研究的意义与原则(12000字)
|
大易集要,华夏出版社
|
1994年6月
|
独立完成
|
39
|
太平经易学思想考(12000字)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
1994年第1 期
|
第二作者
|
40
|
道教文学(5000字)
|
中国道教,知识出版社
|
1994年1月
|
第一作者
|
41
|
道教小说(4000字)
|
同上
|
同上
|
同上
|
42
|
道教散文(3000字)
|
同上
|
同上
|
同上
|
43
|
道教诗歌(4000字)
|
同上
|
同上
|
同上
|
44
|
道教戏剧(4000字)
|
同上
|
同上
|
同上
|
45
|
全真道气功养生说与易学关系略论(12000字)
|
易学心知,华夏出版社
|
1995年5月
|
独立完成
|
46
|
明代神仙道化剧考论(15000字)
|
道教学探索,第9号
|
1995年12月
|
独立完成
|
47
|
符号学在宗教研究中的应用
(10000字)
|
宗教学研究
|
1995年第3 期
|
独立完成
|
48
|
论元代道教戏剧的两个艺术特征(18000自)
|
道家文化研究第7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95年6月
|
独立完成
|
49
|
论道教对宋诗的影响(12000字)
|
道家文化研究第9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96年6月
|
独立完成
|
50
|
论道教拟兆(12000自)
|
世界宗教研究
|
1996年第2 期
|
独立完成
|
51
|
道教文化研究的新开拓
|
宗教学研究
|
1996年第2 期
|
独立完成
|
52
|
刘牧《易数钩引图》略论
(8000字)
|
宗教学研究
|
1996年第3期
|
独立完成
|
53
|
道情考论(10000自)
|
宗教学研究
|
1996年第4期
|
独立完成
|
54
|
八卦起源新探(10000字)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
1996年第1 期
|
独立完成
|
55
|
王明《道家与传统文化研究》读后(6000字)
|
哲学研究
|
1996年第7期
|
第二作者
|
56
|
道教《度人经》与周易象数学
(7000字)
|
宗教哲学(台湾)第2卷第2期
|
1996年4月1日
|
独立完成
|
57
|
磨镜自鉴亦鉴人(10000字)
|
宗教学研究
|
1997年第2期
|
独立完成
|
58
|
诗成造化寂无声(10000字)
|
宗教学研究
|
1997年第3期
|
独立完成
|
59
|
道教艺术的符号象征(15000字)
|
中国社会科学
|
1997年第5期
|
独立完成
|
60
|
简论道教对传统戏剧的影响
(12000字)
|
世界宗教研究
|
1997年第4期
|
独立完成
|
61
|
临水夫人的道派归属与社会影响(4500字)
|
中国道教
|
1997年第1 期
|
独立完成
|
62
|
吴元节与看云诗(4500字)
|
中国道教
|
1997年第3期
|
独立完成
|
63
|
论朱熹易学与道家文化之关系(12000字)
|
道家文化研究,第1辑
三联书店
|
1997年10月
|
独立完成
|
64
|
悟真篇易学象数意蕴发秘
(10000字)
|
道家文化研究,第1辑,三联书店
|
1997年10月
|
独立完成
|
65
|
李道纯易学思想考论(12000字)
|
道家文化研究,第1辑,三联书店
|
1997年10月
|
独立完成
|
66
|
道美规律检定(4000字)
|
四川大学学报
|
1997年第4期
|
独立完成
|
67
|
道教符咒的历史文化透视
(10000字)
|
道教学探索,第10号
|
1997年9月
|
独立完成
|
68
|
痴道人一叶纸舟求真意(4000字)
|
上海道教
|
1997年第3期
|
独立完成
|
69
|
道家政治学及其现代意义引论(10000字)
|
中华道学
|
1997年第1期
|
独立完成
|
70
|
浮游守规中――虚白子丹道诗揭秘(20000字)
|
道韵,第1辑
|
1997年8月
|
独立完成
|
71
|
《太谷学派遗书》评介(4000字)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
1998年第2期
|
独立完成
|
72
|
玄武与传统丹道思想(12000字)
|
道韵,第3辑
|
1998年8月
|
独立完成
|
73
|
陈抟无极图释义(9000字)
|
宗教哲学
|
1998年第2期
|
独立完成
|
74
|
道教医学模式及其现代意义
(12000字)
|
厦门大学学报
|
1999年第1 期
|
第二作者
|
75
|
论玄武信仰与古代科技思想之关系(18000字)
|
道韵,第4辑
|
1999年2月
|
独立完成
|
76
|
道教科技哲学与现代化(10000字)
|
中国哲学史(权威刊物)
|
1999年第1期
|
独立完成
|
77
|
宁全真科仪著述与医学养生
(5000字)
|
宗教学研究
|
1999年第1期
|
独立完成
|
78
|
论神仙形象的易学蕴含(10000字)
|
宗教学研究
|
1999年第2期
|
独立完成
|
79
|
一部填补空白的学术巨著
――《太谷学派遗书》评介
(4000字)
|
书品
|
1999年第3期
|
独立完成
|
80
|
生存文化反思(3000字)
|
福建日报
|
1999年11月12日
|
独立完成
|
81
|
论道教神仙形象的符号功能及其与易学的关系(10000字)
|
易学纵横录,第2辑
|
1999年10月
|
独立完成
|
82
|
“道”在道教信仰中的核心地位(6000字)
|
福建宗教
|
1999年第2 期
|
独立完成
|
83
|
太上老君形象与易学的关系
(5000字)
|
福建宗教
|
1999年第4期
|
独立完成
|
84
|
道教术数与科技哲学
|
中国道教
|
1999年第4期
|
独立完成
|
85
|
南宋咏道诗与爱国主义(一)
4000字
|
中国道教
|
1999年第6期
|
独立完成
|
86
|
论元好问诗词的仙家情思
(8000字)
|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
1999年第4期
|
独立完成
|
87
|
以易解道:古老文化殿堂的巧妙建构(18000字)
|
探索·求是·创新,
福建人民出版社
|
1999年10月版
|
独立完成
|
88
|
论陈致虚的积功累行诗(10000字)
|
道韵,第5辑
|
1999年8月
|
第二作者
|
89
|
道教医学文化史研究的
一部开拓性力作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CN35-1016/C;ISSN10005285
|
2000年第2期
|
独立完成
|
90
|
道教符号刍议
|
厦门大学学报,CN35-1019/C;ISSN0438-0460
|
2000年第2期
|
独立完成
|
91
|
人格完善与宗教精神审视
(10000字)
|
世界宗教研究,CN11-1299;ISSN1000-4289
|
2000年第1期
|
独立完成
|
92
|
明堂思想考论(13000)
|
中国哲学史,CN11-3042/B;ISSN1005-0396
|
2000第4期
|
独立完成
|
93
|
问学感想(3000字)
|
宗教学研究,CN51-1069/B;ISSN1006-1312
|
2000年第3期
|
独立完成
|
94
|
道教灯仪与易学关系考论
(17000字)
|
周易研究;CN37-1191/C;ISN1003-3882
|
2000年第2期
|
独立完成
|
95
|
南宋咏道诗与爱国主义(二)
4000字
|
中国道教,CN11-1670/B;ISSN-1006-9593
|
2000年第1 期
|
独立完成
|
96
|
南宋咏道诗与爱国主义(三)
4000字
|
中国道教
|
2000年第2期
|
独立完成
|
97
|
《黄庭经》的由来及其与易学的关系(5000字)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CN22-1024/C;ISSN1009-1017(核心刊物)
|
2000年第4期
|
独立完成
|
98
|
道教摄生法门与易学关系考释
(5000字)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
2000年第6期
|
独立完成
|
99
|
论朱熹的咏道诗
|
道教神仙信仰研究
|
2000年10月
|
独立完成
|
|
金丹派南宗之成立及其诗词论要
|
道教与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历史博物馆
|
2001年2月
|
独立完成
|
100
|
灵棋课法的由来及其符号解读
|
周易研究CN37-1191/C;ISSN1003-3882(核心刊物9
|
2001年第1期
|
独立完成
|
101
|
道家“理身理国”的政治伦理
|
传统文化与思想道德建设,海峡文艺出版社,ISBN7-80640-329-9
|
2001年5月
|
独立完成
|
102
|
土楼的文化底蕴与价值
|
东南学术ISSN1008-1569;CN35-1197/C
|
2001年第4期
|
独立完成
|
103
|
传统宗教与民间信仰在海峡两岸交流中的作用
|
世界宗教研究 CN11-1299;ISSN1000-4289
|
2001年第4期
|
独立完成
|
104
|
|
东南学术
|
2001年第6期
|
与张先清合作
|
105
|
发掘老区文化资源
|
东南学术
|
2001年增刊
|
独立完成
|
106
|
儒道德治精神与圣功法门
|
厦门大学学报
|
2002年1期
|
第一作者
|
107
|
七日来复
|
东南学术
|
2002年第1期
|
|
108
|
长生之道的符号隐喻
|
道韵第十辑
|
2002年2月
|
独立完成
|
109
|
龙眉子的还丹理论与《周易》关系考(6000字)
|
道韵第十一辑
|
2002年8月
|
独立完成
|
110
|
论朱熹的身心健康思想
|
东南学术ISSN1008-1569;CN35-1197/C
|
2002年第6期
|
第一作者
|
111
|
道教堪舆与生殖崇拜
|
五缘文化力研究道教堪舆与生殖崇拜,海峡文艺出版社ISBN7-80640-661-1
|
2002年6月
|
独立完成
|
112
|
论生活道教
|
道教与人生,宗教文化出版社,ISBN7-80123-418-9/B88
|
2002年6月
|
独立完成
|
113
|
金丹派南宗二传人诗词考论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CN22-1024/C;ISSN1009-1017
|
2002年6期
|
独立完成
|
114
|
论净明道的身心健康思想
|
世界宗教研究CN11-1299/B;ISSN:1000-4289
|
2003年1期
|
第一作者
|
115
|
道教生命伦理与现代社会
|
中国哲学史ISSN1005-0396;CN11-3042/B
|
2003年2期
|
独立完成
|
116
|
《红楼梦》大观园图正解
|
道学研究;ISBN962864090-9
|
2003年1期
|
第二作者
|
117
|
道教哲学新论
|
三生万物,海风出版社;ISBN7-80597-400/I·57
|
2003年6月
|
独立完成
|
118
|
中国哲学与传统政治文化关系论
|
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诠释,商务印书馆
|
2003年版,
|
独立完成
|
119
|
略论道教万物同源的生态整体思想
|
道学研究ISSN1728-7642
|
2003年第2期
|
第二作者
|
120
|
“内圣外王”的道家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
道教教义与现代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ISBN7-5325-3405-7
|
2003年8月
|
独立完成
|
121
|
文化养生新论
|
中国宗教
|
2004年第1期
|
独立完成
|
122
|
赤城别有思仙梦——张雨诗歌的道教文化内涵及其艺术旨趣
|
中华文化论坛
|
2004年第1期
|
独立完成
|
123
|
道教神仙信仰及其生命意识透析
|
湖北大学学报
CN42-1020/C
ISSN1001-4799
|
2004年第5期
|
独立完成
|
124
|
医家明堂论与道教的明堂符号养生法
|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CN35-1244/G4
ISSN1009-8224
|
2004年第1期
|
第一作者
|
125
|
论我命在我的道教养生精神
|
人文论丛ISBN7-5351-3879-9
|
2004年特辑
|
独立完成
|
126
|
《金瓶梅》的河洛卦理
|
道学研究
ISSN1728-7642
|
2004年第1期
|
第二作者
|
127
|
朱熹理学文化养生及其现代意义
|
厦门大学学报
ISSN0438-0460
CN35-1019/C
|
2005年第4期
|
第一作者
|
128
|
道教哲学新探
|
新世纪的哲学与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 7-5004-5150-4
|
2005年8月
|
独立完成
|
129
|
道教人格修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
中国宗教
ISSN 1006-7558;CN11-3598/D
|
2005年第10期
|
第一作者
|
130
|
《愿》剧与道教关系略说
|
道学研究
ISSN1728-7642
|
2005年第2期
|
第一作者
|
131
|
詹敦仁的经学思想考论
|
纪念安溪开先令詹敦仁论文集,蓬瀛仙馆出版社ISSN1728-7642
|
2005年11月
|
第一作者
|
132
|
道教“清虚自守”的理想人格与生态伦理
|
道教与伦理道德建设,中国言实出版社
|
2005年4月
|
第一作者
|
133
|
从符号养生看罗浮山道教诗词的内容与价值
|
《香港及华南道教研究》,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
ISBN962-8820-67-2
|
2005年4月
|
独著
|
134
|
传统宗教与民间信仰在海峡两岸传播交流中的作用
|
《海峡两岸文化与传播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ISBN7-5615-2437-4。CIP(2005)081970
|
2005年3月出版
|
独著
|
135
|
道教人格完善理论及其现代价值
|
自然·和谐·发展,中州古籍出版社
|
2006年1月
|
独著
|
136
|
道教人格完善理论及其现代价值
|
哲学研究CN11-1140/B
|
2006年第4期
|
独著
|
137
|
道教哲学的定义、特点与地位作用简论
|
道家文化研究
|
2006年3月
|
独著
|
138
|
关于儒教的几个问题
|
宗教学研究
|
2006年1期
|
第一作者
|
139
|
所南砺志寄醉乡——论郑思肖诗歌的道教意蕴与艺术境界
|
湖南大学学报
|
2006年第4期
|
第一作者
|
140
|
出入杳冥,与天地为一
|
环境文化研究
|
2006年8月
|
第一作者
|
141
|
道情考论
|
想象力的世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2006年6月
|
独著
|
142
|
道教和谐观与人类整体生存
|
中国宗教
|
2006年7期
|
独立完成
|
143
|
于虚见心的洞宾倚剑唱
|
八仙文化与八仙文学的
现代诠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2006年12月
|
独立完成
|
144
|
老子对祭祀文化的哲学升华
|
哲学研究
|
2007年第2期
|
第一作者
|
145
|
论太谷学派对道教生命思想的融通
|
厦门大学学报
|
2007年第3期
|
第一作者
|
146
|
朱熹与周易先天学关系考论
|
中国社会科学
|
2007年第5期
|
第一作者
|
147
|
执大象,天下往-读陈莲笙道长《道风集》有感
|
世界宗教文化
|
2007年第3期
|
独立完成
|
148
|
尹志平对全真心性思想的
继承和发展
|
宗教学研究
|
2007年第3期
|
第一作者
|
149
|
誓把欢喜布满人间
——读〈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有感
|
普门学报
|
2007年第39期
|
第一作者
|
150
|
钟吕内丹学略论(川大)
|
道家文化研究
|
2008年4月
|
第一作者
|
151
|
邵雍的“皇极经世”学及其历史影响(川大)
|
文史哲
|
2008年第5期
|
|
152
|
石竹祈梦的文化解说(无单位)
|
福建宗教
|
2008年11月第5期
|
独立完成
|
153
|
梦与易学关系初探
|
道教月刊
ISSN977-199374900-9
|
2008年第12期
|
独立完成
|
154
|
医家明堂论与道教的
明堂符号养生法
|
道学精粹,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2578-9
|
2008年11月
|
独立完成
|
155
|
从闽南民宅营造习俗看道教生命意识(厦大)
|
道家道教与民俗文化研究(“华族民俗文化与道家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世界科技出版公司
|
2008年8月
|
|
156
|
《城隍经》“劝善消灾集福”
思想考论(川大)
|
《城隍信仰》,ISBN978-981-08-1901-9,第169-182页。新加坡韭菜芭城隍庙出版
|
2008年12月
|
独立完成
|
157
|
试析朱熹对太谷学派
生命哲学思想的影响(厦大)
|
东南学术
|
2008年第6期
|
第二作者
|
158
|
道教修行漫说(之一)
|
道学研究
ISSN 1728-7642
|
2008年第2期
|
独立完成
|
159
|
道家理身理国政治论
|
老子与当代社会
甘肃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6-03699-0
|
2008年11月
|
独立完成
|
160
|
烟霞注笔神仙境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CN 22-1024/G、ISSN 1009-1017
老子与当代社会,
甘肃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6-03699-0
|
2008年第1期
2008年11月
|
第一作者
|
161
|
关于道教思想史的若干思考
|
哲学动态ISSN1002-8862
|
2009年第2期
|
第一作者
|
162
|
《诗经》在孟子哲学建构中的作用
|
哲学研究
ISSN1000-0216
|
2009年第3期
|
第一作者
|
163
|
管子的养生智慧
|
管子学刊
|
2009年第1期
|
第一作者
|
164
|
城隍神“劝善消灾祈福”的思想象征
|
世界宗教研究
|
2009年第1期
|
第一作者
|
165
|
《黄帝四经》的价值观及其意义
|
厦门大学学报
|
2009年第2期
|
第一作者
|
166
|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
中国宗教
|
2009年第4期
|
访谈
|
167
|
儒家经学与佛、道关系略论
|
儒教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1044-9
|
2009年第1期
|
|
168
|
南宋金元道教神仙传记的人生境界
|
学海
|
2009年第5期
|
独著
|
169
|
“虞初”小说的道教意蕴
|
弘道
|
2009年第4期
|
独著
|
170
|
《老子想尔注》清净教义论析
|
中华文化论坛
|
2010年第2期
|
第二作者
|
171
|
陈抟创绘“先天太极图”考辨
|
前沿
|
2010年第2期
|
第二作者
|
172
|
中晚唐五代的传奇小说与道教神仙传记
|
江苏道教
|
2010年第1期
|
独著
|
173
|
道教修行漫说(之四)
——生命、中和与无为
|
道学研究
|
2010年第1期
|
独著
|
174
|
“以道为真”的人格理想——基于<道德经>圣人说的省思
|
老子学刊
|
2010年第1辑
|
独著
|
175
|
兵家与医家的思想融通
及对道教的影响
|
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二辑)
|
中华书局2010年4月
|
独著
|
176
|
吕洞宾诗歌的“道剑”风格
|
卿希泰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
|
巴蜀书社2010年8月
|
独著
|
177
|
张宇初诗词的大道神韵
|
哲学与文化月刊
(第437期)
|
2010年12月
|
独著
|
178
|
老庄哲学怀疑主义解析
|
哲学动态
|
2010年第2期
|
|
179
|
王明在道家道教研究领域的卓著贡献
|
中国哲学史
|
2011年第3期
|
独著
|
180
|
蔡清易学思想考论
|
东南学术
|
2011年第3期
|
第二作者
|
181
|
大道修行的自我快乐
|
中国道教
|
2011年第1期
|
第一作者
|
182
|
张三丰诗词的道教本色
|
武汉大学学报
|
2011年第6期
|
第一作者
|
183
|
赤水长吟通妙境
——傅金铨诗词的道教艺术旨趣
|
社会科学战线
|
2011年第1期
|
第二作者
|
184
|
扶摇高士陈抟睡意诗
|
道学研究
|
2011年第2期
|
独著
|
185
|
“大道”是宇宙的本元
|
老子学刊,巴蜀书社
|
2011年8月
|
独著
|
186
|
关于“百年道学”的几个问题
|
人民论坛
|
2011年第8期
|
独著
|
187
|
杨时易学思想考论
|
周易研究
|
2011年第1期
|
第一作者
|
188
|
道教爱国主义思想文化传统
|
中国宗教
|
2011年第4期
|
第一作者
|
189
|
国内“四书学”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出路
|
哲学动态
|
2012年第3期
|
第二作者
|
190
|
大道修行的自然快乐
——以《太平经》为主体的思想分析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
2012年第1期
|
独著
|
191
|
刘一明诗歌的道教内涵及其审美旨趣
|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
2012年第4期
|
|
192
|
2011年道教文化新气象
|
道学研究
|
2012年第一期
|
第一作者
|
193
|
大道的圆通和谐旨趣
|
老子学刊第三辑
|
长江出版社
2012年10月
|
独立完成
|
194
|
道教兵学简论
|
哲学研究
|
2012年第12期
|
第二作者
|
195
|
坚持实事求是精神,
开创宗教研究新局面
|
宗教学研究
|
2013年第1期
|
独立完成
|
196
|
杜道坚《关尹子阐玄》的心性论思想
|
宗教学研究
|
2013年第2期
|
第二作者
|
197
|
道教与传统兵学互通关系略论
|
社会科学战线
|
2013年第4期
|
第二作者
|
198
|
重新认识道教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
中国道教
|
2013年第2期
|
独立完成
|
199
|
关于平安道的几点思考
|
道学研究
|
2013年第1期
|
独立完成
|
200
|
道通中韩,真情暖人
|
韩国大巡会报(韩文)
中国道教(中文)
|
2013年第1期
2013年第1期
|
独立完成
|
201
|
道教医疗的现代价值
|
中国宗教
|
2013年第6期
|
第二作者
|
202
|
论“平安之道”的文化意蕴
|
中国宗教
|
2013年第1期
|
独立完成
|
203
|
诚明中和的人格完善(2分)
|
儒家文化化研究
|
2013年
|
独立完成
|
204
|
论禹步致灵与养生健身(2分)
|
中华道缘
|
2013年第2期
|
|
205
|
《城隍宝忏》的善化思想及其社会教育价值
|
安溪城隍文化研究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3年4月
|
|
206
|
道教生态安全思想发微
|
世界宗教研究
|
2013年第2期
|
|
207
|
陆游词章与蜀地道教文化
|
蜀学与中国哲学
四川文艺出版社
|
2013年7月
|
|
208
|
伏羲氏与《周易》的
“平安”精神考论
|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
2014年第1期
|
独立完成
|
209
|
《道德经》的中医学解读
|
东南学术
|
2014年第5期
|
第二作者
|
210
|
牛道淳的清静妙心思想
|
宗教学研究
|
2014年第4期
|
第二作者
|
211
|
大巡《典经》的“公事”考论
|
大巡思想论丛
(韩国、韩文)
|
2014年第23期
|
独立完成
|
212
|
“平安道”的信仰表征探究
|
道学研究
|
2014年第2期
|
独立完成
|
213
|
平安:道家文化的核心精神
|
光明日报
|
2014年11月11日第16版
|
独立完成
|
214
|
《道德经》的治国之道
|
中国宗教
|
2014年第11期
|
独立完成
|
215
|
道教的三大形态与修行五字真言
|
行道立德,济世利人
|
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1月
|
独立完成
|
216
|
大道利生,身国共治
——道家“上善若水”精神解读
|
人民政学报
|
2014年12月1日
|
|
217
|
大道用世论
|
中国非营利性评论
|
2014年第2期
|
独立完成
|
218
|
郑北窓内丹思想考论
|
世界宗教研究
|
2015年第2期
|
独立完成
|
219
|
道教文化养生及其价值
|
湖南大学学报
|
2015年第1期
|
独立完成
|
220
|
老子诞生地及相关文化遗存位置考证
|
宗教学研究
|
2015年第3期
|
第一作者
|
221
|
道家人文医疗及其现代意义
|
河北学刊
|
2015年第4期
|
|
222
|
金丹派南宗诗词论要
|
老子学刊
|
第六辑2015年9月
|
|
223
|
立足传统 创新道学
|
中国宗教
|
2015年第7期
|
|
224
|
论道家与道教的“平安”意涵
|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
2015年第5期
|
|
225
|
“三羊开泰”话平安
|
人民政协报
|
2015年2月16日
|
|
226
|
“平安道”的状态预测
|
道学研究
|
2015年第1期
|
|
尚有50篇小文章刊载于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