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运华
道教出于对“长生久视”的追求和“无量度人”的需要,不断探索各种养生延命的方术,其间便与中医中药结下了不解之缘。俗话说:“十道九医”,这些兼医的道士,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从中药学角度来看,历史上有三位名道,对中药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们对本草学、方剂学、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和化学等各门学科都作出了具里程碑式的贡献。他们是:葛洪、陶弘景和孙思邀。
葛洪(261—341),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人,东晋著名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药学家。其对丁中药学的贡献主要有二:其一、将炼丹术应用到制药方面来,扩大了矿物药的应用范围,推动了制药化学的发展;其二、撰写了中医药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肘后备急方》。
我国是最早发明炼丹术的国家,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从事炼丹术的方士了。东汉初,魏伯阳总结了当时的炼丹术,写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化学著作《周易参同契》,促进了我国对化学药品的合成与应用。到东晋时,葛洪总结了前人的炼丹经验,撰写了完整的炼丹著作,在《抱朴子》内篇中有《金丹》、《仙药》、《黄白》等专章讨论炼丹术。其时,应用于炼丹的药物有:雄黄、雌黄、硫黄、曾青、胆矾、矾石、硝石、云母、磁石、戎盐、卤盐、铁、锡、砷等。书中还记载了许多制药化学实验,如丹砂还原成汞,用升华法提炼赤乳结晶等。葛洪对炼丹术的总结与推动,既扩大了矿物药的应用范围,又促进了制药化学的发展。后来,炼舟术由我国传人欧洲,逐渐发展为现代制药化学,至今世界公认我国为制药化学的先驱,葛洪功不可没。
葛洪又据秦越人肘后方的遗意,从自著的《玉函方》中选辑实用有效而又可供急救医疗的单、验方,以及灸法编成《肘后备急方》(后经陶弘景增补缺佚,得方一百一首,名《肘后百一方》)。本书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古医书之一,许多早已散失的医书的内容赖此而存。书中对某些疾病成因的认识和症状的描述,均是医学上有重要意义的早期记载,特别对多种传染病比前人有更新的认识,书中常用“时行”、“相注”、“疫气”等字样来说明,其中有对天花、结核病、恙虫病等世界上最早的记载。本书不仅为临床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药学方面,还有铅硬膏、十浸膏、蜡丸、浓缩丸、锭丸、条剂、尿道栓剂、饼剂等药物剂型的最早记载,并将成药、防疫药剂及兽用药剂列为专章载述。同时记载了80多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其中许多药物根据临床不同需要,一药采用几种制法,在创立新炮制方法方面,所载大豆汁、甘草、生姜等解乌头、芫花、半夏之毒,是后世采用辅料炮制解毒的起始,真竹沥一药,记述了用干馏法制备新药的历史。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株陵人,南北朝著名道教理论家、医药学家,道教上清派茅山宗创始人。深受南朝梁武帝的信任,朝中大事,无不咨之于山中,时人称为“山中宰相”,溢贞白先生。陶氏一生著作甚丰,医药学方面的著作有《本草经集注》、《药总诀》、《补胭肘后百一方》、《效验方》、《太清草木集要》、《陶隐居本草》、《养性延命录》等。其中《本草经集注》是中药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伟大著作。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收载药物365种,分上、中、下三品。由于经历魏晋的战乱破坏和多次传抄,错误频出,正如陶弘景所说:“魏晋以来……或五百九十九,或四百三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冷热外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且所主治,互有多少。医家不能备见。”(《本草经集注·序录》)。于是陶弘景在《本经》基础上加以整理注解,把收集到的新用途,以及不同记载,结合自己的见解,逐一补充加注到有关项下,又增加当时名医常用药物365种(即《名医别录》),合计载药730种。
《集注》充实了《本经》的理论,使其原有的理论纲领变得丰富,并创设了一些新项目。其首创“诸病通用药”,如治风通用药有防风、防己、秦芜、芍劳等,治水通用药有大戟、芫花、甘遂、尊苗子、商陆、泽泻、猪荃等,治黄疽通用药有茵陈、桅子、紫草等,以便于临床用药寻检。又首次详列“畏恶反忌表”,如人参、获荃为之使,悲搜疏,反黎芦;细辛、曾青、枣根白皮为之使,反黎芦,恶狼毒,山茱英、黄茂,畏滑石、消石等。
在药物分类上,除继承《本经》三品分类法外,又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方法,将药物划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七类,除有名未用外,其余各类再分上、中、下三品。
《集注》对药物形态和产地等问题的大量意见,是早期本草著作中最富新意的一大类内容。书中载“江东以来,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假令荆、益不通则全用历阳当归,钱塘三建,岂得相似,所以疗病不及往人,亦当缘此故也。”实为道地药材之始也。
在药物采集、加工、炮制上,《集注》都有新的贡献,如指出“根物多二、八月(采)……其花、实、茎、叶各随其成熟耳。”其关于药物的加工炮制亦较前人有大的发展,书中出现的加工炮制方法甚多,如:
净选:去栓皮、去皮、去毛、去芦头、去心、去老枝、去瓤、洗等;
切制: 咀、擎破、剉、薄切、镑、捣等(首次记载了中药由 咀到切制的转变);干燥:暴干、烘干等;
炮炙:熬、烧、炮、烘、焙、微炙、明锻、烫、蝉、徉化、炼、蒸、苦酒渍等。
《集注》第一次涉及中药鉴定的内容,记载了药用植物的鉴别,始分术有白术、苍术之别,还首载火烧和对光照视的鉴定方法。如硝石“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母“向日视之,色青白多黑”。
《集注》还考定了古今用药的度量衡,并规定了汤酒、膏药及丸剂的制造规程。
《本草经集注》是我国本草书籍的第一次整理,也是公元6世纪时总结了我国古代药学的伟大名著,在中药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唐代《新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药典)以后,一直到宋代《证类本草》,都是沿袭着它的体例发展,直到明代《本草纲目》问世以后,才代替了它。因此陶弘景为我国中药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可惜原书在北宋年间逐渐消失,幸其内容赖《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等引用而保存下来。 1900年敦煌石室中出土了《本草经集注》第一卷序录的残卷,为日本人掠去,现在能见到的是影印本。
孙思邀( 581-682 ),京兆华原人,隋唐时期著名医药学家、道教养生家,宋徽宗时追封为“妙应真人”,因其在发展中药学方面成就卓著,故后世称之为“药王”。主要著作有《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他认为“人命最重,贵于千金,以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千金名书,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孙思邀发展了前代的医药学知识,对药物的栽培、种植、采集、加工、贮藏、炮制以及制剂、处方等,不仅提出了系统而相当完整的理论,且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其见解直至今日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为了提高药物疗效,他在《采药时节》篇中,具体论述了210多种药物的采收时日和阴干、暴干等方法;在《药出州土》篇中,详细指明了510多种药所产的道、州。为使学者能随证选用药物,在《用药处方》篇中,将药物按病证分为56类加以阐述,对后世本草按功效分类有很大启发。孙思邀对药物的炮制非常讲究,指出临床用药“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一如后法,顺之者福,逆之者殃。”对炮制有诸多革新,即如地黄而言,《千金要方》是以熟地黄为名,并记述其采用蒸制工艺的现知最早文献。地黄分生熟,也自《千金方》始,他所记载的地黄炮制方法,不但提高效率,还增加疗效,一直延用至今。
另外,孙思邀所记载的800多种药物,把《新修本草》的基本内容保存了下来,这本身又是一个很大的贡献。
孙思邀还开用动物组织、器官治病之先例,如用羊庸、鹿局治疗甲状腺肿大,用兔肝、鸡肝、羊肝、猪肝治疗夜盲症。又用谷皮煎汤煮粥防治脚气病,这些重大发明,在世界药学史上是遥遥领先的。此外,对酵母制剂—神曲的功效,也有明确的叙述。用硝石、硫黄、木炭合制成火药的方法,也是他最早记载下来的。《千金要方》中尚列有《食治篇》,分果实、蔬菜、谷米、鸟兽(附虫鱼)四门来叙述,共收集了162种食物,是现存最早有关饮食疗法的专篇,为我国饮食疗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学生孟洗在唐代饮食疗法的基础上,又收集了有关资料,编成一本《补养方》。孟洗的学生张鼎又在此基础上增加81条,共计227条,取名《食疗本草》,大大地推动了饮食疗法的发展。惜原书已佚,后敦煌出土其残卷,为英国人劫走,藏于大英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