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道协组织 > 《中国道教》杂志 > 中国道教(1987-1997) > 福清石竹山九仙宫
福清石竹山九仙宫

士 心

  石竹山是福建省福清市区西10公里处的道教名胜,主峰状元岭海拔534米,相传魏晋后期山中就建有“灵宝观”,道教的“灵宝派”便开始在这里流传。唐宣宗大中元年(847)灵宝观的建筑已颇有规模,宋宣和三年(1121)定名为“灵宝道观”。石竹山中风光秀丽,有一天、二塔、三塔、四泉、五仙、六洞、七峰、十二石等胜
景。唐时有许多高道曾隐于山中修炼,至宋代,又有学者名士往来悠游或讲学,至今山中还留存许多石刻、碑文、匾额、楹联石竹山之名也多在名人游记中出现。据《福建通志》、《石竹山志》等志书记载,宋以后来的知名者如:宋理学家朱熹、明曾任内阁首辅叶向高、大旅行家徐霞客、爱国名将戚继光、清刑部尚书陈若霖等、历代官民对石竹山道场殿宇均有维修建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石竹山成为道教圣地是因为奉祀何氏九仙为道场主神,因此便以“九仙宫”命名。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列仙全传》、《福建通志》记载,汉武帝时,江西临川县有一名姓何名崛,号任侠的人,因助淮南王刘安有功,而被荐任福州太守。何氏有九子随任赴闽,先在福州于山修道,继隐福清石竹山炼丹悟道,再入仙游九鲤湖驾龙证道而飞举。据称何氏九仙得道后,经常显化于石竹山中和九鲤湖畔,所以福建省境有“春祈石竹梦、冬求九鲤签”的民俗流传。
  九仙信仰在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港台地区都有较大影响,海内外信徒都很关心石竹山道教圣地的恢复建设,所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福清市委和市政府的关心下,1997年九仙宫庙观被开放为正式的宗教活动场所,成立了“石竹山九仙宫庙观管理委员会”。由于党的宗教政策的英明正确、在当地党和政
府的支持下、在海内外道教信徒的热情资助下,庙观管委会经过努力,石竹山道场得到不断建设完善,使清末以后“几堵废墟、一片荒芜”的道场得以恢复。
  筹集资金、修复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是庙观恢复并走上正常轨道最基本的三步曲。九仙宫道观管委会经过了一段艰难创业的过程。他们本着勤俭节约、尽量减少不必要开支的原则,将筹集到的资金全部投用于维修建设,不断改善庙观的面貌。近二十年来自筹资金一千余万元,建筑格局以九仙宫为中心选景布点向山地前后上下、四方辐射。整理、修缮、配套设施建设计35个项日。其中宫、殿、楼、坊、亭、阁等建筑面积3862平方米,道房、图书室、招待所等服务用房的建筑面积1774平方米,合计建筑面积为5635平方米。山门以内修筑了六条宽2米的登山道路,全长1627米,共有台阶2020级。1997年将落成的文昌阁,建筑面积2700
平方米。
  由于秀丽的景观和浓厚的宗教特色,石竹山于1987年即跻身于福建十大省级名胜风景区。石竹山庙观在福清市委、市政府统战部和市宗教局的帮助支持下,庙观管理委员会积极与市政府有关部门联系协调,圈定庙观地界,明确各自职守,并且开办了食堂、招待所等设施,为庙观增加一了经济收入,服务了社会,实现了自养。
  九仙宫庙观能有今天这样较好的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有较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在福清市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管委会要求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做一个爱国爱教,知法、守法的好信徒和好公民。管委会依据国务院有关宗教政策法规和中国道教协会有关《规定》、《办法》的内容和要求,积极依法加强对庙观的管理,先后制定了《财务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宫观人员守则》、《卫生制度》、《作息制度》、《服务态度制度》、《客房住宿制度》、《夜班值勤制度》等十余个规章制度,计有百余则具体条目。每年底将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变动相关的规章制度条目。
  管委会主任谢荣增道长,1995年曾参加中国道协在江西龙虎山举办的正一派道士授箓,成为正式的正一派道士,1997年1月,被选为省道协副会长,在他的带领下,管委会一班人努力工作,几年中不仅克服困难,维修了庙字,创办了服务社会,实现自养的事业,还成立了“福清市石竹山宗教文化研究会”,开展对石竹山宗
教文化的研究。为了培养人才,提高自身的文化、宗教、政治素质,石竹山管委会还于每周二、三、四晚上组织住观道友和工作人员学习道教经典、宗教知识和法律政策知识。管委会投资十余万元购书数千册创办了“石竹山宗教图书馆”。石竹山的道友们在搞好自身建设的同时,也不忘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义务,积
极支持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动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几年来石竹山管委会在赈灾济贫,扶助社会慈善事业和支援希望工程等方面都做出了贡献,受到当地政府和友邻单位的好评,被评为“先进集体”。谢荣增道长也被评为“先进个人”。
  在新的一年中,尤其是在省道协成立后,石竹山的道友们将会在自身建设,管好庙宇,培养人才等诸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和四个维护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