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道协组织 > 《中国道教》杂志 > 中国道教(1987-1997) > 武夷洞天
武夷洞天

袁志鸿

  武夷山位于福建的西北,是闽赣两省边界。南北长52公里,东西宽22公里,方圆570公里山峦重叠,海拔1000米的山峰有377座。主峰黄岗山位于闽赣两省交界,标高2158. 8米,素称“东南屋脊”。
  被道教称为洞天仙府的“武夷山”,是武夷山脉的一部分,主要在武夷山脉的北段,即武夷山市南部的一部分。其间有九曲溪,三十六峰,四十六洞,九十九岩等胜景。峰峦奇伟,岩洞千姿百态。林木葱郁,浓荫蔽地,奇花异草,争奇斗艳。

一、奇山异水神仙府

  清代有位丁耀元的学者,在《武夷偶术》中概括武夷山奇异于其他名山胜水的特点之处说:凡山多杂石仁辛成峰,兹山一石一峰,千仞无纤土,松竹蒙茸,沿石而生,一异也;他山山水各为区,此则石根壁笋,各浸水中,看山不用杖,而用舟,二异也;凡山成排列,或分到处,此则峰溪相环,九折万状,山前以山岩为廓,山后同前山为障,远不半舍,往复无穷,三异也。如此秀美奇异之景,有山有水,山水依伴,互为映衬,实
为人间之福地,也正是神仙道士,向往寻觅炼养的佳境。
  历代来山隐栖修真的神仙道士,为体现道教神仙信仰的思想体系,将武夷山自然固有的峰岩水石利用起来,融道教的理想追求于其间,服务于神仙信仰的需要,从而使固有的峰岩水石都有了牛命,都有了灵性、玉女峰下面的水面,是洞天仙府的山门,山门有三个:中为“洞天
门”、左右分别是“求天门”、“天游门”洞天门外右有大王峰,所谓“大王拱卫”;左有狮子峰,称之“狮子把守”。人门内是白云岩如照壁而立,“极乐国”三个大字向东南勒刻壁上。紧随壁后是炎焰峰如天灯高擎。其后是文峰卓立于空旷的天地之间,仿佛天帝的宝座摆放在天宁的正中。文峰半壁处勒刻“玉皇大天尊”五个醒目的大字,近旁是缕缕紫烟的丹炉岩。钟鼓峰在文峰之后,其东有升日峰,西有玉华峰,昭示着日出月落的宇宙循环。
  武夷山很有特点,由于地壳运动所有山峰都向西倾斜,整座山的峰岩如伸展出去的玉宇琼楼。那斜覆的巨大岩石,形成凌空高悬的崖洞。秦汉以来武夷山中企求成仙的炼士,就选择这样的洞天修真炼养。「身处高高洞崖,仰观日月星辰,俯视山川大地,听鸟鸣猿啼,采天地大气,夺日月精华,实为人间仙境。
  晋唐时,道士在武夷山洞室中构筑观院,将人工的斧凿和自然山水融为一体。这些建筑最有代表性的是九曲溪之一曲云虚洞内的“仙女梳妆楼”,八曲鼓楼洞内的“楠木楼”等。鼓楼洞在鼓楼岩,以奇石如楼,水鸣如鼓而闻名。据说明万历十一年(1583),长乐(福建长乐县)人陈省,曾入鼓楼洞观阅楠木楼。万历庚申(1620)夏,大风雨中当地多人见楠木楼从鼓楼洞中飞出,越三仰峰而去。
  唐以后山中观宇建筑有了一定的规模,由于崖洞容纳不下规模大的殿宇,于是观宇就建到了川地上。唐天宝年间所建造的“天宝殿”、南唐保大年间所建的“会仙观”、“仙君庙”等均建在九曲溪之一曲的睛川上。宋明两代是武夷山道教鼎盛时期,这时期山中宫观崔鬼,道观林立。宋代新建和修建的道观,有文字记载武夷山中就达27座,明代26座。规模最大的是冲佑观,也是兴建和重建在宋明两代。
  奇异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美丽动人的神仙故事、古往今来众多的神仙道士、高人隐逸留下的人文景观,使武夷山以“洞天仙府”的资格跻身于道教的洞天福地之列。称’‘第十六升真元化之洞天”。

二、获道换骨入洞天

  “洞天仙府”武夷户的神谱中,至高无上的是皇太姥。她是与元始天王并列的神圣,又称太元圣母。据传皇太姥曾亲自指点会稽孔庄、叶生女冠修炼于武夷云虚洞中,待之道成又亲授丹诀嘱其登换骨岩换骨而人仙班。
  据说武夷山是地仙之宅,各路地仙修炼得功成德备,将人仙班之前,均要会聚武夷山中,经一番考核之后,脱胎换骨再进人仙班。有文字称:秦皇二年太元圣母与武夷君,在武夷山慢亭峰招宴大会各路地仙。自此以后武夷君就成一了统辖地仙的神真。
  武夷君最早度脱的是武夷十三仙,他们的名讳是:魏王子寄、张湛、孙绰、赵元奇、彭令昭、刘景、顾思远、白石生、马鸣生、胡氏、李氏、鱼道超、鱼道远。传说十三仙在试法祈雨时均未能获得灵应,此时武夷君童颜鹤发,穿紫袍,骑白马,驾紫云从空而来,咯施法术即大雨倾注。十三仙中张湛文思最好,遂献诗以颂。诗曰:武夷山上武夷君,白马垂鞭人紫云。空里只闻三奠酒,龙潭破上雨纷纷。
  武夷君的故事不仅流传于民间,也见于史册。司马迁《史记·孝武记》说占代天子常在春秋祭祀黄帝、武夷君等神。《史记·封禅书》也记有汉武帝用乾鱼祭祀武夷君。唐天宝七年(748)朝庭在武夷慢亭峰下同亭刻石留记,并在九曲溪之一曲洲诸之地建天宝殿,专祀武夷君。宋绍圣二年(1095)朝庭封武夷君为:显道真人,后加封:显道真君、显道普利真君、显道普利冲元真君。明朝典制规定:每年仲秋八月,在武夷山冲元观致祭配祝文祀武夷君。
  相传在商封王时,封王派采女在彭祖处学得养生之道,并得到((九都经》。封王亲自效法果然灵妙,即想害死彭祖而独掌其道术。彭祖预知封王心计,遂率子彭武、彭夷云游天下名山,见武夷山水胜迹,遂定居并开发其地。后因其功绩感动上帝.,而度彭祖与其二子脱胎换骨进入仙班。故武夷山名来自彭祖的两个儿子彭
武和彭夷。(见《福建文博》1990年二期)。
  唐贞元年间钱郁霄、刘永志、李氏等三女冠在武夷白塔山修炼,道功卓著,后人誉为“三皇元君”。后晋天福元年(936)王因其叔王延羲奉道,而赐以“道士服,置武夷山中”。南唐保大元年(943)元宗李璟之弟李良佐慕武夷仙名,欲入山访道。在朝廷任观察使的武夷人彭保廉受皇帝之托,于保大二年护御弟李良佐“驾幸闽山武夷修养,”并“救有司创建宫观”,改赐武夷观为“会仙观”,册封李良佐为“演道冲和先生”。
  唐宋元明,由于武夷山的魅力,吸引了许许多多的高道来往山中,如吕洞宾、知微子、王文卿、高文举、白玉蟾、江师隆、张三丰等都曾先后往来武夷山中修炼栖息。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曾被宋徽宗十分赏识的“金门羽客”王文卿(1093 - l 153)就曾于武夷九曲溪之八曲卜筑石鼓遣院居修炼养。他在武夷山中修符箓,炼内
丹,后来成为道教神霄派的创始人。
  儒林圣贤朱熹与武夷山道士过从甚密,曾为冲佑观名道高文举编纂的《琥夷山图集》撰序,还曾亲研丹法。

三、历史悠久的道观

  曾经道观林立的武夷山中,现在有遗址可考的道观仍有数十座之多。其中以冲佑观最为著名,其次是会真观、止止庵、升真观。
  冲佑观 唐天宝年间因祭祀武夷君而建,称“天宝观”;闽国时称“武夷观”;南唐保大二年(944)李碌之弟李良佐入道,赐改观额为“会仙观”;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下诏“宏广观基,增修屋宇”至300余间,绍圣二年(1095)哲宗旨扩建宫观,改会仙观为、冲佑观”。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金门羽客”江师隆扩建冲佑观,“增广展宇、堂、厨、廊、庞一新”。据称:南宋时冲佑观为全国六大名观之一。元泰定五年(1328)救称此观为“冲佑万年宫”。明代时旨称“冲元观”,正统四年(1439)宫观遭火灾兵癸而颓败。后来在天顺至成化年间(1457一1487)、弘治末
年(1505),嘉靖四年(1525),该观又曾获得数次维修,由于该道观是武夷山最大道观,又以祀武夷君为主要功用,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武夷宫”。清以后冲佑观开始颓败,至乾隆初(1736)宫观之建筑倾祀大半,民国36年(1947)曾将三清殿改为“中山堂”,道士遂以其它道房立武夷君、魏王子赛神像。“文革”中神像被毁,道士的宗教 活动也随之中断。
  会仙观 在冲佑观之东,主祀魏王子蓦从祀神潘遇。宋政和五年(1115)徽宗赐“会真”观额,后即以“会真观”名之,也称“会真庙”。附属建筑左有仙宫庙、右有仙君庙、后有文昌阁。万历十七年(1589)迎请仙人徐熙春遗蜕祷雨获应,又’于此增建会仙楼等建筑。清以后该观与冲佑观融为一体,统称“武夷宫”。
  升真观 在大王峰顶,传说魏王子赛、张湛等十三仙隐居于此,所以曾为古仙修持之道院。宋咸淳五年(1269)女冠游道渊、江妙静、江妙正等在正一三十六代张宗演天师支持下,在古道院遗址上重建是观。时有太清殿、法堂、通天台等建筑。因观后即宋朝庭遣使投金龙玉简之“投龙洞”,所以用“升真观”为名。该观地势险
峻,人称“星辰可摘攀,仙家第一关”。明嘉靖时(1522一1566)又有高道赵维垣等于此重创道庵修炼。现尚有通天台(又称礼斗坛)、天鉴池、张仙洞、徐仙洞、升真洞等遗址留存。
  止止庵 在武夷山九曲溪一曲水光石后,白玉蟾《止止庵记》称:“始则有太姥元君即其地以结庐,次则张湛继其踪,又有鱼道超、鱼道远皆秦时女真,入此而隐。”晋时娄师钟,唐代薛郁等人也隐此修炼悟道。宋时“东京李陶真、洛滨李铁笛、燕山李磨相踵卜筑,而名其庵曰止止。”宋嘉定九年(1216)名士詹淡夫出资重新维修建筑止止庵,并延请著名高道白玉蟾住持该观。明景泰中(约1454)道士宋端、江一真等维修观宇,正德末年(1521)方道明增建观宇殿堂,嘉靖十六年(1537)李元阳主持增建玉皇阁。清顺治十六年(1659)韩士望再新观宇。
  “止止庵”观名涵义是什么?白玉蟾《止止庵记》中阐述其意:“夫止止者,止其所止也。良卦兼山之义,发明止止。而《法华经》有‘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是知三教之中止止为妙义,必有得止止之深者宅其庵焉。则青山白云,落花流水,以及啼鸟哀猿,荒苔断醉,无往非止止也。”“今此庵非谓止之止止,实谓止其之止止而
已矣。”桃源洞又称“小桃源”。仿陶渊明《桃花源记》意境,遍植桃树于其间。现在有住持林清,率三五位道友驻修于此。
  据文载桃源洞道观,在唐天宝年间(742-756)会稽女冠孔庄叶三位慕名相伴赴山,首选此境结茅驻修,相互砒砺促进精砺参悟而不怠道业,后相继道成仙举,道观即此而创。宋时有雅者陈石堂,吴正理公等避世其间,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真人也曾往返修持炼丹。元明清三代该道观屡有增建,元代扩建后称“三元庵”,又称
“石堂庵”,主奉三官大帝神像。又因刘文简公有德地方,其间亦设“刘文简祠”。明时已远近闻名而成为武夷山中主要道观之。有三清殿、三皇元君殿、三官殿、真武殿、娘娘殿、功德祠等殿宇。清代道观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直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华侨胡文虎游山至此,捐大洋500元为重修之资,并题“小桃源”匾额挂于殿门。
  1983年道观经政府批准开始对外开放,1991年住观道众主持对大殿进行整修,并作红豆杉雕制三清道祖圣像供祀。添置供桌、香炉、烛台等法器设备,在桃源洞道观开始了正常的宗教活动。1993年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布的《福建省宗教活动场所登记暂行规定》,经核准登记并发给合格证书。1995年7月武夷山市政府筹资岩雕太上老君圣像于其间。老君圣像高16米,宽11米,厚10米。1996年农历正月十五道教上元天官赐福的节日佳时,为神像举行了开光大典。赴会者约万众,中国道协谢信副会长前往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