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道协组织 > 《中国道教》杂志 > 中国道教(2004-2010) > 论点摘编
论点摘编

东晋南北朝迄唐北岳恒山道教探讨

  罗燚英在《阅江学刊》2010年第5期中撰文指出,北岳恒山作为五岳整体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道教发展中关系匪浅。早在汉代,由于恒山钟灵,物产殷充,密合仙家服饵之需,就有仙家在山中活动。逮及东晋,恒山屡屡出现在上清仙真传记中,而且北方天师道道士还参与了北岳祠的建立与祭祀。自北魏寇谦之以来,道教长期努力参与国家祭典,五岳祭祀出现道教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在隋唐继续存在并进一步发展,北岳道教随之亦大有发展。隋代大业年间,隋炀帝祠祀北岳时,不仅有道士参与,仪式还采用了道教的醮仪。入唐之后,五岳祭祀道教化的倾向不仅体现在高宗朝、玄宗朝的封禅仪式以及武周时期的系列岳渎投龙仪式中,更在玄宗时期达到顶峰,其标志是五岳真君祠的建立。终唐一代,道教得到极大的发展,道教洞天福地体系最终形成,其中三十六洞天之第五洞天即北岳常山总玄洞天,北岳成为道士传习经典、隐居修行之重地。

明清以来道教唱道情在湖北的传播

  张泽洪在《武汉大学学报》第63卷第5期中撰文指出,道教自唐代兴盛发展以来,已肇开与时代文学样式相结合之路。道教在中国社会的影响无处不在,只要是社会流行的文学样式,总会打上道教影响的时代烙印。明清时期道情的演唱已完成与各地方言的结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道情。道教唱道情与民间信仰的紧密结合,使道教的根柢更深入中国民间社会,因此在道教民间化的历史演变进程中,唱道情确有其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道情说唱是道教与民间文化结合的产物,在中国俗文化的艺术形式中,唱道情最能体现下层民众的心声。在中国文化的大传统和小传统中,道教的唱道情可谓融大小传统于一体。明清以来唱道情在湖北各地的传播流行,从宗教与民俗的侧面反映出道教与楚文化的密切联系。明清以来,楚地不同风格的道情渔鼓的盛行,有力说明道教思想在楚地民间社会的浸润影响。

《绿叶仙踪》的道教文化蕴涵

  宋霞霞在《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中撰文指出,清代李百川的《绿野仙踪》写于乾隆年间,是中国小说史上一部以修道成仙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小说刚一面世,评者即将其称之为“大山水、大奇书”。文学评论家郑振铎先生把《绿野仙踪》与《红楼梦》、《儒林外史》并列为清代中叶三大小说。《绿叶仙踪》的主人公冷于冰本是一个正统的读书人,与同时代的士人一样,他也把读书中举当成人生奋斗的目标。但是,仕途的险恶、官场的坎坷让他一次次体验到人生的悲凉与无常,最后他看破红尘,走上访道求仙的道路。全书围绕着冷于冰的修道成仙历程,从多个侧面展现了道教的教义与内容,是一次对道教思想和神仙信仰的全方位的文学表达。

北宋文人与茅山宗

  张振谦在《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九卷第5期中撰文指出,在经历唐末五代的中衰之后,茅山宗在宋真宗时复兴,极盛于北宋后期。作为北宋道教的重要道派,茅山宗在当时社会影响颇大,与文人士大夫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北宋朝廷在茅山修建宫观并为之御笔题名,举行斋醮科仪、授箓仪式等活动,吸引了大量士大夫以不同方式与茅山道教发生联系。文人在其作品中宣传茅山道教,又反过来促进了茅山道教的繁荣。茅山秀丽的山水吸引广大文人在此修道、隐居、观光,同时茅山道士也吸引了更多的文人士大夫与之交往。茅山道士与士大夫往来,一方面表明茅山道教在知识阶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表明道长们关心文事,广泛参加文化生活。茅山宗主要经典《真诰》与《黄庭经》也受到北宋文人的普遍接受和重视,对北宋文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道教洞天福地之新探

李育富在《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0期中撰文指出,洞天福地的观念至迟在东晋时就已经形成。洞天福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洞天福地归于名山之中;二是洞天福地内容由山洞到囊括宫观,其中神圣性越来越加强;三是洞天福地体现出世俗等级性。洞天福地还影响着中国道教的神灵信仰,对道教思想的转型有过重要作用。洞天福地不仅仅是自然风景,还渗透着丰富的人文蕴涵。洞天福地作为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是一大道教文化。

(郝光明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