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 老子与道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徽涡阳举办
老子与道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徽涡阳举办

 

3月26日至27日,“老子与道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安徽涡阳举行。来自国内外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和道教界人士出席研讨会。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何建明教授发表论文《道教文化传统的主流精神论纲》,旨在讨论现今的道教应该如何找到其发展的主线。何教授认为应该回到道教最核心的价值观及主流精神。历史上道教往往被称为“老子之教”、“老氏之教”,道家与道教并无严格区分,继承和阐扬老子思想理所当然是道教文化传统的主流精神。老子之教以尊道贵德为核心,尊奉慈、俭、谦(清静无为)“三宝”。今天的道教要真正回答什么是道教文化以及如何发展道教的问题,必须回归这些道家道教的基本核心,也才能符合现实社会的发展对道教的宗教性需求。
北京大学哲学系的程乐松教授发表论文《言道与术道:道家思想的信仰空间》,其核心问题意识是道家思想到底有什么样的信仰空间,并将其放在道教产生以前的思想环境中去考察:1.战国具有神秘主义的表达方式所带来的信仰空间和信仰潜力;2.汉代黄老学对道术、特别是对天人关系的理解,用道家基本观念去实现生命基本的超越,最终使得道家产生信仰的转向。程乐松教授借用柳存仁先生区分道家思想的两个层次——道和术来分析,认为道与术的区隔正如中国传统思想中思与行的区别,对于道家思想体系而言道与术是一体用的,体用之间没有界限,我们因此很难直接否认道家思想的超越面相及其信仰空间。并通过历史的分析认为,黄老道家是老庄思想与长生技术及其信仰体系的桥梁。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杨德睿教授的论文《〈道德经〉与道教的革新》,运用“教士宗教”与“信徒宗教”的概念,揭示道教强烈的“教士宗教”性格(不以信徒为主体),认为道教应该降低这种属性而尽量趋近“信徒宗教”,并在方法上强调明确阐扬《道德经》在应对危机上的核心发展战略作用。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姜子策博士讨论了道教绘画的题材。他的《画中见道——倪瓒绘画的道教境界》通过分析倪瓒的生活环境和背景、其画作的艺术境界特点分析倪瓒的道教思想。姜博士希望通过研究道教绘画来诠释道教教义与境界学说,解读“以画化人”、“以画度人”和“因画得度”的道教艺术功能,挖掘其中安顿人心和启迪人生的潜在功能。
齐鲁工业大学及法国高等实践学院的秦国帅博士发表的文章《清末民初全真教的形象重塑与身份护持:以上海市图书馆藏「重阳七真演义传」为例》一文提出,对于明清民国时期全真教的研究在盛行的宗教史、社会史方法外应该更为重视文学资料,并以小说《重阳七真演义传》的材料为个案,表明经典的七真度化故事在清末民国时期的传承和演变,揭示全真教对这种传承和演变的态度,以及全真道士对于自身全真身份的认同和维护问题。
来自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的寿酣(Johan Rols)博士发表的论文《“不得妄伐树木”:中国早期禁令对道教戒律的影响》从生态的视角讨论了道教思想的影响,展示和讨论了不得妄伐树木这古老的道教戒律与其前砍伐树木禁忌之间的联系。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系周努鲁博士在他的《“天下无二道”:“神霄运动”中宋徽宗对儒道关系之调适——以徽宗御注「道德经」和建立道学的讨论为中心》一文中讨论了宋徽宗在调和儒道关系上的举措和努力,认为其设立道学并非是轻儒重道,而是试图将道教提高到与儒家相齐之位,是徽宗调和儒道的政治理想的实践。
来自德国莱比锡大学东亚研究所、孔子学院的柯若朴(Philip Clart)教授发表的论文《Eduard Erkes and German Scholarship on Chinese Religion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讨论了以何可思为代表的德国汉学在研究中国宗教上做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姜守诚研究员的《宋元道教沐浴科仪的文献研究》讨论了道教科仪黄籙斋中的沐浴亡魂仪式,对其理论依据和宗教内涵做了解读。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刚教授以《汉魏南北朝道教音乐刍议》一文讨论了道教音乐,分析了道教经典中的音乐理论与斋醮仪式、“仙歌”、“步虚声”等音乐实践。
日本熊本县立大学文学部的山田俊教授发表了论文《李畋「道德经疏」初探》,认为此课题为正确理解北宋以前道家道教思想如何被继承下去、正确理解金末全真道思想基础、对整个金朝道家道教思想加以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日本东京学艺大学的井之口哲也教授、美国罗格斯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日本东北大学高桥睦美博士、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郑灿山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主任刘固胜教授等也发表了论文,现场针对有关老子和道教的诸多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在总结讨论会上,德国莱比锡大学柯若朴教授在发言中说,看到这次会议国内国外、教内教外不同角度的论文,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无论是否同意,都给了自己新的思想。他说,最重要的不是在会议结束时我们都达成共识,那样就失去了意义,因为《道德经》本来就是巨大的文化资源,可供我们进行多样化的挖掘。
日本熊本县立大学山田俊教授谈到了中日学者在研究上的不同风格。他总结说,大陆学者题目观点广泛、资料丰富,具有整体性;日本几位学者的题目小,具有个别性、具体性。究其原因,因为中国对道教的关心是活着的关心,而在日本没有道教,学者们不能亲眼看到亲手摸到,只能从传世资料一个个加以分析。但是没有个别性就没有整体的成果,没有整体的成果就没有个别研究的成立。所以,山田教授表示,这次会议对自己的研究有很大意义。
云南大学郭武教授在总结中强调了南京大学杨德睿教授文章所提观点的重要性。他对山田俊教授的观点表示认同,并补充道,现在的研究在方法论上倾向田野,但如果偏离经典文献的话,方法也要被打折扣;小的问题解决不了,那么大的问题就站不住脚,宏观的问题不解决也会使得很多研究文章让人觉得读了不知所云。
中国社会科学院姜子策说,这次会议好似描绘了一幅道教的学术地图,其中他在发言中强调了绘画作为广义文本的重要性及其对文献的助益功能。姜博士认为,道教绘画文本在未来的道教研究中关注度可能会提高,并呼吁提高道教研究加大对视觉成分分析的重视。内容来
中国人民大学何建明教授在闭幕式上对此次活动做了总结。他说,自己并不主张将道家与道教文化分开来讲,宗教力量作为综合式的传承体系对道家思想资源以宗教形式进行了传承,我们应该庆幸道家能以道教的方式传至今日。今天要继承弘扬道教,一定要打艺术牌、文化牌,如果缺失老子,道教就会缺失身份认同而可能遭到贬低,所以我们要进行面向未来的体系建设,以更好地发展今日的道教。
其他与会嘉宾,美国罗格斯大学刘迅教授、台湾师范大学郑灿山教授、四川大学李刚教授等都参与了发言讨论,并对会议举办形式的改进等方面提了诸多宝贵意见。
此次活动由安徽省道教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道教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涡阳天静宫承办。同时,中国道教协会作为指导单位参加此次活动。武当山道协、北京白云观北京东岳庙武汉长春观、香港青松观、台北指南宫、香港谭兆慈善基金会、安徽大学道家文化研究中心协办。道教之音
(来源:腾讯道学、道教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