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道教论坛 > 《吕祖百字铭》探奥
《吕祖百字铭》探奥

 

吴诚真
   
       非常高兴有机会与在座各位一起探讨《吕祖百字铭》这部经典。经文很短,才一百字,但是字字珠玑,天机暗藏。历代有很多人注解,其中张三丰祖师的注解最有名。我才疏学浅,怎么讲都难出其右。因此,我认为跟大家一起探讨张三丰祖师的注解比较合适。
首先列出《吕祖百字铭》全文如下: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静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接下来,依据张三丰祖师的注解,逐句进行学习。前两句是后面内丹修炼的基础,也是修炼入手的前提,因此作为重点来讲。
养气忘言守:凡修行者,先须养气。养气之法,在乎忘言守一。忘言则气不散,守一则神不出。诀曰:缄舌静,抱神定。
大意是说:修行的人,先必须养气。养气的方法,在乎少说话、守心于道,少说话则气内聚,守心于道则元神内守、不着外境。口诀为:少说话,心安静,神定内守。
    理解这句经文我们需要明白几个问题。
    第一,修行人修的是什么?
我们出家的目的是什么?修的又是什么?有人说出家是为了身体健康,身心愉悦;有人说是为了长寿;有人说是为了做个好人,劝人向善,使社会人心安定。这些认知都是好的。但是出家人如果仅仅认识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做的事,是要了脱生死,超脱轮回。
《青玄济炼铁罐施食》里说:“人生百岁如在梦中游,一旦无常归何处?”人生很短,转眼又是轮回。因此,我们的认知不能只停留在有形的肉体上,必须明白在肉身外还有更重要的“真身”需要修。所以修行人修行的终极目标是“真身”,也就是“元神”。
这个认知很重要,如果我们修行目标仅仅在修肉身上,那么我们的见地就被局限在有利于肉身的方面,就会被名闻利养、酒、色、财、气、贪、嗔、痴所左右,因为这些都是在表面上对肉体有益的。《道德经》中第五十二章:“塞其兑,闭其门。”直接告诫修行之人,六门紧闭,眼、耳、鼻、舌、心、意不被尘染,不着外相,就是阐述这个道理。我们只有认知到修的是“真身”,我们才会发现这些欲望对我们的“元神”是有害的。
如果不能明白这一层,以肉身为真,一辈子在肉身上打转,那么就很难在修道上进步。董清奇老先生的《除欲究本》里有一个故事师兄弟两人一起修道,到处云游,生活过得很艰苦。慢慢地师弟起了退道之心,跟师兄说不想云游了,不听劝告,在大街上以卖药和替人治病谋生,师兄继续云游。师弟慢慢地积攒了一些资产,买了房子,继续努力经营,家产愈丰,倒也时常接济穷人,后来谋了个官职,很注意保养身体。过了几十年后,身体还是慢慢地衰老,行将就木了。一天,他正坐在椅子上喘气,忽然来了一个仙风道骨的道长,仔细一看,是他师兄,容貌比起当年没有多少改变。师兄告诉他,两人分开后,他继续云游,餐风露宿,苦志参玄,为道忘身,终得高人传授,修道有成。现在他来看看师弟,没想到衰老成这样,就是想度他也来不及了。没办法,安慰了师弟几句后飘然而去,很快就不见了。师弟临死前终于明白,肉身靠保养是难以长久的。
这师兄弟二人,一个以修肉身为目标,过着优越安逸的生活,海味山珍,金玉满堂,最终还是被岁月催老。一个以修真身、了生死为目标,云水漂流,历尽艰辛,为道忘身,超然物外,恬淡清静,终得身外有身,悟道成真。
明白了修行人修的是“元神”,那么“养气”就好说了。
第二,养的是什么气?
知道了我们修行修的是元神,那么养的“气”当然是除了后天的呼吸之气外,更重要的是先天气。这个后天气和先天气都要养。后天气伤了,不但伤害肉身,也影响先天气。先天气伤了,那就更严重了。这一点比较明了,不用多说。
第三,如何做到“忘言”?
“忘言”一方面是要少说话,话多伤气伤身。一方面是说要不着外境,不恋俗情,心神内守,恍恍惚惚,如痴似呆,从而忘记说话。
我们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忘言”可不容易,反倒是“多言”更容易,是不是这样?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被外境所转,心被外境所奴,心有所求,喜欢用言语来表现自己,不知道多言的害处。修道则相反,因为看得清,心里明白,不瞎折腾,所以“忘言”。我们举《河上公章句》里有关的例子。第五章里“多言数穷”是这样注释的: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开舌举,必有祸患;对“不如守中”的注释为:不如守德于中,育养精神,爱气希言;第四十一章里对“大音希声”的注释为:大音犹雷霆待时而动,喻当爱气希言也。还有很多类似注释,就不一一列举了。可见,不管是道祖,还是河上公,以及吕祖、三丰祖师,都在强调要“忘言”。
我们可以试着把“忘言”分成三个层次。首先是“忘言”,即忘记说话,这是最根本的;其次是“忘念”,连念头都忘记,一念不生,守心于一;最后是“忘忘”,连“忘记”都忘记了,连“守”都忘记,不守而守,这是最高的境界。
所以谈到这个“守”字,守还有念头,到最后连“守”都要忘记,不守而守。
综上所述,我们理解“养气忘言守”这句经文,需要明白以上三点,才算是有所了解。了解之后,就需要用行动去做了,下一句“降心为不为”强调的降心的行为。
降心为不为:凡人之心,动荡不已。修行人心欲入静,贵乎制伏两眼。眼者,心之门户。须要垂帘塞兑,一切事体,以心为剑。想世事无益于我,火烈顿除,莫去贪着。诀云:以眼视鼻,以鼻视脐。上下相顾,心息相依。着意玄关,便可降伏思虑。
大意是说:凡人的心动荡,难以安定。修行人要想让心入静,重要的是制伏两眼。眼睛,是心的门户,必须把门帘垂下,闭住门户,才能不扰乱门户里的主人——心。一切事情,以心为主。尘世中的事情虚幻不实,如过眼烟云,无益于我,速当放下,如此则心火顿除。不去贪恋俗世中镜花水月般的名利。口诀说:收摄眼睛使内视,收摄鼻子使内嗅,为腹不为目。上下相顾,心与气息相依。神与精相合,就可以降伏思虑。
这句经文的重点在“降心”。如何降心?张三丰祖师提示我们重在制伏两眼。的确,正如《道德经》第十二章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我们的眼睛如果被外界的五色所迷,则心之门户大开,心也随之迷失,这时候的眼因被幻象所迷,不能视无色之色,好比目盲一样。同样,耳迷于五音则不能听无音之音,口迷于五味则不能尝无味之味,这是因为眼、耳、口外用导致心迷失的结果。
所以,我们降心,一定要注意内守,眼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尝,鼻不妄嗅,心不妄动,不乱为,使心长处安静状态,则心易降伏。
但是,生活中,因为我们达不到真正的“忘言守一”,仅“内守”还不够。如果说眼、耳、鼻、口的影响算内因的话,还有外因影响我们,比如说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嗔心、恶心、侮辱等等。清代王常月祖师的《龙门心法》第六章讲的就是“忍辱降心”。大意是说:修行第一大病就是嗔心。千愆万过,都从嗔起。欲绝嗔根,先除恶念。什么叫做恶念?这不能忍辱的,便是恶念。心中恶念在一日,还是一日恶人。恶人怎能入道?因此,急须猛省,早除人我相,急悟生死因,忍辱降嗔火,降伏其心。
实际修行中,降心不是那么容易。不管是内因还是外因,都会因为我们的“执行不力”而降心失败。因此,王常月祖师在《龙门心法》里特别强调“戒行精严”。只有按照戒律条例,一条条实实在在去做,经常检查、反省、改正自己,我们像野马一样的心才会逐渐地被降伏。
至此,我们把开头这两句“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结合起来,怎么理解“忘言”和“为不为”的深层境界?我们借助《南华真经》外篇的“知北游”中的一个寓言来阐释。限于篇幅,只说大意。
一个叫“知”的人向北方游历问道,向一个叫“无为谓”的人请教了三个问题,结果问了好几次,无为谓都不回答。不是不回答,而是不知道回答。于是他继续游历,见到叫“狂屈”的人,问了同样的三个问题。狂屈正想回答又忘记了那些想说的话。最后问黄帝时,黄帝给了答复。于是这个叫“知”的人问黄帝,三个人谁才是最接近道的。结果黄帝回答说:“无为谓他是真正通达大道的,因为他什么也不知道;狂屈他是接近于道的,因为他忘记了;我和你终究不能接近道,因为我们什么都知道。”
这则寓言里,最低层境界的,因为什么都知道,做不到“忘言”,所以不能接近道;境界再高一等的,想说又忘记了要说什么,这已经是忘言了,已经近道了,但是还有心在;最高境界的,连“忘记回答”都忘记了,归心于道,所以是得道的状态。这则寓言也阐释了《道德经》里“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圣人行不言之教”的道理。这都是“忘言”和“为不为”的最高境界。
这两句是整篇经文的重点,是后续丹功的基础。如果做到了这两句的要求,后面的丹功则是水到渠成的事。
以上是对第一、二句的阐释。限于时间和篇幅。后面的阐释仅以解释张三丰祖师的注解为主。
动静知宗祖:动静者,一阴一阳也。宗祖者,生身之处也。修行人当知父母未生之前,即玄牝也。一身上下乾坤八卦五行四象聚会之处,乃天地未判之先,一点灵光而成,即太极也。心之下,肾之上,仿佛之内,念头无息,所起之处,即是宗祖。所谓动静者,调和真气,安理真元也。盖呼接天根,吸接地根,即阖户之谓坤,辟户之谓乾。呼则龙吟云起,吸则虎啸风生。一阖一辟,一动一静,贵乎心意不动,任其真息往来,绵绵若存。调息至无息之息,打成一片,斯神可凝,丹可就矣。
大意是说:动、静是阴、阳的对立和统一。什么是“宗祖”?我们身体生成之处。修行人应该知道,父母未生我之前,就是玄牝,是我们一身上下乾坤八卦五行四象聚会的地方,是天地未生之前的一点灵光变化而成,也就是太极。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恍恍惚惚,似有似无,无念无息,忽有真机发动,就是宗祖。所谓动和静,指调和真气,安理真元。因为呼气接天根,吸气接地根。正如《易经·系辞》所说:阖户之谓坤,辟户之谓乾(阖,闭的意思。辟,开的意思)。呼气则如龙吟云起,吸气则如虎啸风生。一闭一开,一动一静,贵在心意不动,任其真息自然运转,若有似无,绵绵不断。调节呼吸到无息之息的地步,恍恍惚惚,则神可凝,丹可成。
无事更寻谁:若能养气忘言守,降伏身心,神归炁穴,意注规中,混融一炁,如鸡抱卵,如龙养珠,念兹在兹,须臾不离,日久功深,自然现出黍米之珠,光耀如日。点化元神,灵明莫测,即此是也。
    大意是说:若能做到“养气忘言守”,降伏身心,元神内守,归入炁穴,意注规中,混融一炁,像鸡孵卵、龙养珠一样,念念在此,一刻不离,日久功夫深,自然现出黍米之珠,光耀如太阳,使元神灵明莫测,这就是寻求的目标。
心中做到内外无事,在晚课经中,《生天得道真经》中曰“外相不入,内相不出,于正念中,乃得五脏清凉,六腑调泰,三百六十骨节之间。”久久则真机发动,不寻自来。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此道乃真常之道,以应事易于昏迷,故接物不可迷于尘事。若不应接,则空寂虚无。须要来则应之,事去不留,光明正大,乃是不迷,真性清净,元神凝结。诀曰:着意头头错,无为又落空。
    大意是说:此道是真常之道,如果用来应付外事,则易于昏迷,所以待人接物,不可被尘事所迷。如果不应接外事,则容易陷入空寂虚无的顽空。必须事来则应付,事去则空,内心光明正大,这就叫不迷。真性保持清净,元神自然凝结。口诀为:着意则头头都是错,事来不应则又落入顽空,重在把握中道。
这给我们日常修行指了一条明路,贵在得中。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凡人性烈如火,喜怒哀乐,爱恶欲憎,变态无常。但有触动,便生妄想,难以静性。必要有真惩忿,则火降;真寡欲,则水升。身不动,名曰炼精。炼精则虎啸,元神凝固。心不动,名曰炼气。炼气则龙吟,元气存守。念不动,名曰炼神。炼神则二气交,三元混,元气自回矣。三元者,精气神也。二气者,阴阳也。修行人应物不迷,则元神自归,本性自住矣。性住则身中先天之气自回,复命归根,有何难哉!诀曰:回光返照,一心中存。内想不出,外想不入。
    大意是说:凡人性格刚烈如火,喜怒哀乐,爱恶欲憎,变化无常。只要有触动,就生出妄想,难以静性。必须要真正去掉嗔火,则心火降;真正少私寡欲,则肾水升。身不妄动,精不漏,则叫做炼精。炼金则虎啸,元神凝固。心不动,叫做炼气,炼气则龙吟,元气存守不失。念头不动,叫做炼神。炼神则阴阳二气交融,三元混合,元气自然回来。三元指的精、气、神。二气指的是阴、阳二气。修行人能做到应物不迷,则元神自归,本性自住,性住则身中先天之气自然回复,复命归根,有什么难的呢!口诀为:回光返照,心处灵明之中,不迷外境,内想不出,外想不入。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修行人性不迷尘事,则炁自回。将见二炁升降于中宫,阴阳配合于丹鼎,忽觉肾中一缕热炁上冲心府,情来归性,如夫妇配合,如痴如醉,二气絪緼,结成丹质而炁穴中水火相交,循环不已,则神驭炁,炁留形,不必杂术自长生,诀曰: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直至丹田气满,结成刀圭也。
    大意是说:修行人心性不被尘事所迷,则炁自回。将有阴阳二气升降于中宫,忽然感觉肾中一缕热气向上升入心府,水火既济,如夫妇配合,如痴如醉。阴阳二气混合,结成丹质,而气穴中水火相交,循环不已。如此则神能驾驭炁,炁保形存。如此则不用学那些杂术,自然长生。口诀说:耳目口三宝,闭塞住,不要外用,元神内守,直到丹田气满,结成刀圭。
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功夫到此,神不外驰,气不外泄,神归炁穴,坎离已交。愈加猛烈精进。致虚之极,守静之笃。身静于杳冥之中,心澄于无何有之乡,则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坤即腹也,又名曲江。忽然一点灵光,如黍米之大,即药生消息也。赫然光透,两肾如汤煎,膀胱如火炙,腹中如烈风之吼,腹内如震雷之声,即复卦天根现也。天根现,即固心王,以神助之,则其炁如火逼金,上行穿过尾闾。轻轻送,默默举,一团和气,如雷之震,上升泥丸,周身踊跃,即天风姤卦也。由月窟,至印堂,眉中漏出元光,即太极动而生阴,化成神水甘露。内有黍米之珠,落在黄庭之中,点我离中灵汞,结成圣相之体,行周天火候一度。烹之炼之,丹自结矣。
    大意是说:功夫到这地步,神不外驰,气不外泄,神归炁穴,水火既济,更加猛烈精进。致虚之极,守静之笃。身、心归于真静,则真息和百脉自然停止,日月星辰停运,全归于静。太极静极生动,阳产于西南的坤方。坤就是腹部,又叫曲江。忽然一点灵光,像黍米那么大,就是药产生的现象。赫然光透,两肾感觉像汤水在煎,膀胱像火烤一样,腹中感觉像烈风怒吼,腹内像打雷的声音,这就是复卦(地雷复)的天根现,一阳生。一阳生,即固心王,以神相助,则其气像火逼金,上行穿过尾闾穴,轻轻送,默默往上举,不急不慢,一团和气,像雷震响,上升到头顶的泥丸,周身踊跃,即天风姤。由月窟至印堂穴,眉中漏出元光,即太极动而生阴,化成神水甘露。内有黍米之珠,落在黄庭之中,点我离中灵汞,抽坎填离,得成乾象,结成圣相之体,行周天火候一度。烹之炼之,丹自结矣。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到此地位,药即得矣。二气结刀圭,关窍开通,火降水升,一炁周流。从太极中,动天根,过玄谷关,升二十四椎骨节,至天谷关。月窟阴生,香甜美味,降下重楼,无休无息,名曰甘露洒须弥。诀曰:甘露满口,以目送之,以意迎之,送下丹釜,凝结元气以养之。
    大意是说:到此地位,药就得到了。阴阳二气结成刀圭,关窍开通,火降水升,水火既济,一炁周流。从太极中,动天根,过玄谷关,升二十四椎骨节,至天谷关。月窟阴生,香甜美味,降下重楼,无休无息,名曰甘露洒须弥。口诀为:甘露满口,以目送之,以意迎之,送下丹釜,凝结元气以养之。
这里讲的是任督二脉周天运行的过程,从丹田开始,过尾闾,升二十四椎骨节,过夹脊,上泥丸,下重楼,过中丹田,归下丹田。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养气到此,骨节已开。神水不住,上下周流,往来不息,时时吞咽,谓之长生酒。诀曰:流珠灌养灵根性,修行之人知不知?
大意是说:养气到此地步,骨节已经开了,任督二脉通畅,神水上下周流,往来不停,时时吞咽,叫长生酒。口诀为:流珠灌养灵根性,修行之人知不知?
静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功夫到此,耳听仙乐之音,又有钟鼓之韵。五气朝元,三花聚顶,如晚鸦来栖之状。心田开朗,智慧自生,明通三教经书,默悟前生根本,预知未来休咎。大地山河,如在掌中,目视万里,已得六通之妙。此乃实有也。吾行实到此际,若有虚言以误后学,天必诛之。遇之不行,罪过天谴。非与师遇,此事难知。
大意是说:功夫到此,产生的种种异象,身有神通,大丹得就,与道合真。
只要前面说的基础都做到了,这些功夫就会自然获得,不用特别去追求杂术神通。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自养气忘言至此二十句,皆是吕祖真正口诀,功夫无半点虚伪,乃修行上天之阶梯。得悟此诀与注者,可急行之。勿妄漏泄,勿示匪人,以遭天谴。珍重奉行,克登天阙。
    大意是说:这二十句,是吕祖真口诀,提示后学门人敬重、勤习之。做一个祖师爷的真弟子,吕祖爷慈悲,给后辈我等,指明路,送天梯。
总 结
这篇经文是吕祖师爷的真口诀,张三丰祖师的注解更是细致。其中的前两句是全篇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只要做好了前面的,后面的丹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但是,虽然这样说,毕竟内丹历来都是秘传,天机只有在因缘具足时才可以得到。因此,具体涉及到张三丰祖师的注解,有些地方也不好理解。比如说玄关一窍,历来说法不一,有指身内,有指身外,也有说“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不离身内,不离身外”的。限于参悟不深,不敢随便发挥,唯恐“以盲引盲”。
总之,内丹修炼的部分虽然不好把握,但是我们可以先努力做好“养性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只要我们明白修的是什么,不被尘事所缚,应物不迷,戒律精严,降伏狂心,内修心性,外积功行,持之以恒,久久自然,不忘初心,直上天梯,位列仙班,证道成真。
(作者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湖北省道协会长。本文为作者在第八届玄门讲经暨凤凰山论道活动中的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