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道教与养生 > “神仙起居法”与饶宗颐的“心境书法”
“神仙起居法”与饶宗颐的“心境书法”

 

缘 起
2013年,中秋前夕,我到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观摩“道法自然——饶宗颐道教美术展”,这是饶老第一次举办道教书画展览。让人惊奇的是,饶老心目中的老子近似于达摩(如图一所示),如此意象,依稀有敦煌本《老子想尔注》之宗风。观摩期间,学术馆高女士见我亦好书道,就热心推荐《书法六问:饶宗颐谈中国书法》(饶宗颐、王国华撰)这本书,并介绍说,前几年饶老因通校《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不慎中风,当时他已是92岁高龄。可是3年之后,他又恢复如初,书法线条依然稳健高古。据饶老自己的体会,此赖书法养生之力,写字亦如练功。就在我感叹之间,高女士翻到该书第138页的图五九,题录是“饶宗颐书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具体内容是饶老的意临创作,原帖见图二所示。据书中所说,饶老10年前(2002)就已把“神仙起居法”传授给了王国华,后者每天至少做一次,受益匪浅。1随后我查阅了“神仙起居法”的有关研究资料,深感有缺,故尝试写下此文,请方家正之。
概 要
中国书法与道教关系至为密切,其最著名者当为王羲之之事迹。他不仅是天师道教徒,而且曾手书《黄庭经》等道教经典内容,流传至今。杨凝式为后唐五代时人,此时的道教经过李唐王朝的国教化,其神仙养生之法已流传甚广,并高度生活化。“神仙起居法”的名称及其传授即是明证。
杨凝式《神仙起居法》书帖的全文内容如下:
神仙起居法:行住坐卧处,手摩胁与肚。心腹通快时,两手肠下踞。踞之彻膀腰,背拳摩肾部。才觉力倦来,即使家人助。行之不厌频,昼夜无穷数。岁久积功成,渐入神仙路。乾元年冬残腊暮,华(阳)焦上人尊师处传,杨凝式。
据上所示,此帖记载的是导引按摩之法,文甚平易,没有多少玄奥之辞,其略显神秘者则为“神仙”、“上人尊师”二词,这也是一般人的心理状态。有人根据“起居”的原意释其为“早晚”,认为应当早上起床时和晚上临睡前各做一遍。但是根据“行住坐卧”、“昼夜无穷”等字句来看,此法可以随时随地练习,并不限于“早”和“晚”,以感到“心腹通快”为准,即若觉不适便可行之。更进一步说,即使没有不适之感,也需要时常提携,“勤而行之”,使之“生活化”,这是“神仙”作为定语的题内之义。
“神仙起居法”原为“华(阳)焦上人尊师处传”,何时传授不详,但作品本身写于后汉乾元年(948),杨凝式时年76岁。据史书记载,杨凝式为华阴人,生于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历经数朝,“以寿考终”,2享年85岁。从他所处的丧乱时代来看,所享高寿当与经常习练“神仙起居法”有关。因“岁久积功成”确实不虚,故笔札记之,以广其传。此处可值得注意的是“焦上人”的身份。自南朝宋以后,“上人”多用作对和尚的尊称,所谓《释氏要览》引“古师云”:“内有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名上人。”按此常规,“焦上人”当是离其老家不远的华阳寺观中人,这也合于《旧五代史》“凝式长于歌诗,善于笔札,洛川寺观蓝墙粉壁之上,题记殆遍”之所记。3但从杨凝式的自号来看,癸巳人、杨虚白、希维居士、关西老农等变化不一,有佛有道,况且有道之士有时也称为“上人”,“尊师”也可指称道士。因此,仅从称谓上尚不能真正确认“焦上人”的身份。不过,杨凝式早年登进士第,后历仕多朝,并有太子太保、少傅、少师等高称,从他至晚年仍称其为“尊师”的情况来看,“焦上人”属于当世“高士”应属无疑。“尊师”所传可能不限于此“导引按摩”一法,但综观杨凝式一生,此法之用亦超出一养生方法,世人不当以其平实而自限。
简 释
导引按摩之法起源甚早,原为活泼人体内的气血而作。从内容来看,“神仙起居法”与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和少林易筋经等多有联系,所不同者是它已被纳入神仙方术体系,且已经世俗化、生活化和社会化。
考察丹道文化、理论和方法的演变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原始丹法比较古朴,而后世丹法比较繁杂,究其原因,当是坚持以“神全”为基本原则的结果。后世社会的精神质量普遍下降,如欲进入丹道修持程序,“筑基”功夫必不可少,“仪礼性”的繁杂程序本质上就是“锻炼精神”的方法,其要仍在于“复归于婴儿”,做到简单古朴。与社会上的以神仙信仰为中心的丹道文化不同,士大夫属于高知阶层,理解意会能力较强,若是道理简明,行之有效,通过经验交流,神仙方术的传播和传授还是广受欢迎的。因此,“神仙起居法”虽不讲“铅汞”、“神气”等常见性的丹道术语,但其精神要旨与丹道相通,故命之以“神仙起居法”。
“行住坐卧处,手摩胁与肚。”按摩养生方法众多,一般来说,只能起到辅助性作用。本法开始即强调“行住坐卧”,应有深意,即无论时间、地点、姿势、状态,都当有意识地加强练习,“不离这个”。胁与肚是人体五脏六腑的主要部位,手摩这些部位不仅能够促其谐动,而且能够使意下引,内外相合。具体按摩路线或曲或直,不必拘泥,但宜“抱神以静”,久之“形将自正”。
“心腹通快时,两手肠下踞。”开始按摩之后,气血流动加速,新陈代谢加快,待热感微汗出现,精神畅快之时,及时将双手移至腹部下端,并紧扣其左右。
“踞之彻膀腰,背拳摩肾部。”踞,占据;彻,通、透。上述动作着重于腹阴,接下来需要锻炼背阳。此时“踞之”使腰部以下不动,并以脊柱为轴,使用“暗劲”,从腰根处慢慢左右转动,并逐渐带动肩背部,以助阳气畅通上达。此时需配合以“吸”、“提”动作,促使“水火相见”。然后双手握拳,用拳背按摩以肾部为中心的腰背区域。
“才觉力倦来,即使家人助。”如果按摩腰背感到吃力,不能持久,可以让身边的人帮助按摩,达到锻炼效果。
“行之不厌频,昼夜无穷数。岁久积功成,渐入神仙路。”上述方法,行之多多益善,以不废行止为度。这样日积月累,人体先后天功能逐渐强健,将为进一步地“神完气足”奠定坚实基础,此时若遇至人授以宝筏,则神仙可期。
实 证
“神仙起居法”因杨凝式而为世人所重,但多限于书坛。自宋代开始,杨凝式的书法就深受推重,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人对他评价甚高,如苏东坡赞其书曰:“自颜、柳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4史载他“体虽蕞眇,而精神颖悟,富有文藻,大为时辈所推”。《宣和书谱》也说他“形貌寝侻,然精神矍然,腰大于身”。5可见杨凝式的精神气象已超越了自身的生理特征,实有《庄子·德充符》之风。不过,史书又说他“时人以其纵诞,有‘风子’之号焉”。6当然,他的“雅号”是有原因的,此可比之于魏晋嵇康等人。然而从人生的最后结局来看,杨凝式自然好于嵇康等人。至于这是否因为此时代的丹法已经成熟,非“清谈”和“五石散”可比,至少在理论上存在着这种关联性。
据传杨凝式善于抵壁作书,当时洛阳城中大小寺院的墙壁上,大多都留有他的书迹。有趣的是,当今饶宗颐先生亦推崇抵壁之法。他在《论书十要》中认为:“书丹之法,在于抵壁,书者能执笔题壁作字,则任何榜书可运诸掌。”7看来“养力之道”,其来有自矣。据说饶老在11岁时就已开始接触道家之书、医书和佛家之书,打坐方法来自于《因是子静坐法》,腹式呼吸法则偏爱于藤田氏,因为有实际体验,后来撰著《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也就顺理成章。8更为难得的是饶老的书法以吸取古人神气为主,被称为“心境书法”。我们看到,饶老艺术展览的命名亦是“心学”,从古意今情、通会之际、造化心源、象外环中、意在笔先、心罗万象到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等等,皆在强调境由心出,一个很普通的字和景,经饶老之手,竟然不朽,此“心能转物”之明证。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传授的“神仙起居法”也是活泼泼的自然之法。
(作者张超中单位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注:
 
1、7.饶宗颐、王国华: 《书法六问:饶宗颐谈中国书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139、11页。
2、3、5、6.(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五)》,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687、1684、1683、1684页。
4.薛峰: 《得见神仙一面难——杨凝式草书〈神仙起居法〉》,《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10年第10期,第7页。
8.陈韩曦:《饶宗颐学艺记》,广州:花城出版社2011年版,第2-3页。